然而我们更多的只是玩梗,只是用那些最浅的台词来口嗨,却丝毫不敢触动真正的痛症病因。
就像电影最深层的表达也被搁置,也被稀释。
人们沉迷于姜文精心设计的喜剧与台词的"间离"中,娱乐至死。
那么大概某些现状,大概比姜文所描述的还要更贴合,切题些。
姜文说过,他最爱的作品是《太阳照常升起》。
编剧也说:《子弹》就是把《太阳》翻译成大家都能看懂的。
他的一辈子就是这一部电影。
导演的一辈子,拍的也是一部电影。
"每一代电影人里面都有一个人负责拓宽电影题材的领域"
但"张麻子"仍在努力。
他还是那么走着,坦然地走着,走着……走着……走着……
巴陵野老摆到这里,他那光光的头在灯光下低下去了,口里还在细声地念着:"走着……走着……"
"怎么啦?"我问了。
他不回答,还是小声地在说:"走着……走着……"。
好像,他现在还看到张牧之在他面前坦然地走着一样。
这样的作品不仅是质量二字可以概括,还暗含了曾经不可多求的运气。
像是一种对濒危生物的挽留,一种不愿迟到的纪念,甚至是提前预言的哀悼。
2019年,姜文在香港开讲座,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你电影里的人物最后都是一个人呢?"
姜文的回答是:"你以为,你最后不是一个人吗? "
他当然也希望这位英雄是快乐的,是不孤独的。
其他三样分别是庙堂的门,接血的盆,姑娘的红嘴唇。
巧也不巧的是。
剧本里,有关它唯一扣题的台词,却被隐去。
可能是辛亥革命的炮火,可能是历史事件的遗容,也可能只是一句如鲠在喉的玩笑话。
豪气如他,只是立在原地,给我们留下半截让人遐思的语句。
___的缺失,___的羸弱,___的现实。
就此,这全片中最缓慢的浪漫,也成为了一剪没的遗物。
就像姜文最爱的作品里,那反复强调的金句。
"你可以说不懂,但不能说没看见。"
曾经,历史挥毫而就——"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