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雷军开疆拓土的兄弟们,既不甘心待在幕后,但又离不开小米
对于小米来说,生态链复验了小米模式的成功,即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制造业,用低价吸引流量,再用线上直销的模式把线下的流通成本砍掉,用规模化的销售来倒逼供应链降低成本,实现薄利多销。虽然是小米模式的简单复用,但在不经意间,生态链已经成了小米独当一面的名牌,更重要的是,手机业务和AIoT业务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通,真正构成了一个生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依赖,相互支撑。
一个超出雷军预想的效果是,生态链为小米带来了很多新客户。据内部统计,生态链产品的客户,有三分之一来自苹果手机客户,还有三分之一来自其他手机品牌客户。画像的范围逐渐从细窄,走向宽泛,之前大多是18-35岁的年轻人,以男性发烧友居多。现在扩大到了18-45岁,并且女性比例增高不少。
早在2016年,小米生态链就突破了150亿大关,2017年,达到了200亿。小米已经从仅有手机、平板的“驱逐舰”,变成了一系列周边拱卫的“航母舰队”。截至2021上半年,小米生态链共投资了330家公司,投资总账面价值579亿元,走出了几家上市公司,同时拥有5件以上小米智能设备的用户已达740万。以IoT硬件为主业的小米之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米的线下短板。
不管从什么角度看,小米都是不亏的。如果只把小米当成一个追求财务回报的投资机构,这些年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投资成功率也足以让任何VC(风险投资机构)羡慕。
只不过,此时这些金矿们不愿只做小米的生意,正想要逃离“后院”,小米自身的故事重心也已经发生了偏移,在手机业务的支撑下,开始布局汽车。在“生生不息”春季小米发布会上,52岁的雷军再次承诺,宣布造车,他喜欢把话说得圆满,怕别人不相信,要再加上一句,“我愿意押上人生全部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生态链调转方向,已是大势所趋。许多公司见识到新动静,开始“闻风而动”,追觅在雷军官宣前,就已经自行凑了一个小团队,高呼“支持小米造车”;九号、智米等也在考虑新的合作切入点,其他“虾兵蟹将”们,更是马不停蹄,希望一同被拉着“上车”,分一杯羹。
雷军宣布造车。图 / 视觉中国
离开小米之后会怎么样?
米链就像围城,挤不进去的人,拼命想融入,身处其中的人,铆足了劲想出逃。
加入小米,已经是黄汪的第4次创业,对一家重新起步的公司来说,小米就像是个快速启动的“一级火箭”,帮助他一飞冲天,少走了许多之前的弯路,“渠道、PR,甚至是供应商,都是小米帮你的”。
小米手环热销后,黄汪借着小米的东风,趁着最好的时候“补齐”自己,成立了北京公司,填补媒体团队和会展营销团队,一年多的时间,公司就扩充到了100多人。
但“小米依赖症”也很难治好。成立的前两年,小米产品为华米的贡献收入,占到了当时收入的97.1%和92.1%,核心命脉受制于小米,一把横在命门上的刀,始终挂在黄汪头上。
同时,小米产品始终大打性价比高的亲民牌,按照网友的形容,看起来是“圆角”“白白胖胖”“简简单单”。走进小米网的智能硬件专区,加入购物车的手指都变得自如许多,因为销量最高的路由器只要129元和79元,体重秤和WiFi音箱99元,插座59元。但这种俘获消费者的亲民利器,承接者还是生态链公司本身,远低于同行的价格,让他们损失了不少收益,华米自有品牌手环定价为299元,此前的小米手环却被压到了79元。并且亲民路线一旦走起,再想攻入高端市场也绝非易事。
小米的产品多样化,涉及多种生活用品。图 / 小米官网截图
不少公司不仅交出了定价权,更难以再圆自身的“自主品牌梦”,只能牢牢地抱紧“大哥”的大腿,为小米“代工”。
身处其中,无数公司都想成为下一个“跑出来”的巨头,米链中的日子,越来越不好混了。门槛越来越高,淘汰越来越多,一个类别产品中会出现多家公司竞争,谁能登顶,谁才能被留下,“要么小米是第一,要么生态链公司是第一”成为核心的目标,做不到的,将被踢出局。那些拼命胜出留下的,即使是被“委以重任”,也要受限于极致的性价比,流走一桶桶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