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瓶酒精、一瓶84消毒液、三件防护服和一盒50片装的N95口罩,胡新良到了自己的饭馆。打开大门的那一瞬,眼前都是熟悉的摆设场景,好像什么都没变。但仔细查看一番后他发现,装饰用的绿萝变得像干草一样,后厨不少冻货都坏掉了,连十几包调料也过期了。

有社区直接给康复者发放“铁人证”
“铁人证”
早于解封,很多“铁人”就已经可以外出了。这是伊宁当地对阳性康复者的一个独有称呼,有的社区在微信群发通知、管理进出人员时,也习惯地说:“有铁人证的可以出去。”
“铁人证”通常是一张浅绿色或浅蓝色的卡片,拥有它的康复者可以“连续3个月不参加常规的核酸检测”,在一些社区,“铁人证”也是进出的通行证。
这种民间的叫法被官方提及,是在10月24日伊宁市上海路街道黄河社区发布的一份《关于网传“铁人证”的声明》里,其中称“因我社区工作人员工作不严谨,将核酸检测阳性康复后进行转运保供人员的证明写成了‘铁人证’,引发网民热议”,“对于核酸检测阳性康复人员的不恰当称呼,以及由此引发的不良社会影响,我社区表示深深的歉意。”
此前已有媒体报道,有些新冠康复者出院后,核酸检测阳性,出现所谓的“复阳”,但复阳患者核酸检测Ct值一般都≥35,病毒载量低。国内外有关研究显示,处于恢复期的感染者核酸Ct值≥35,样本中未能分离出病毒,几乎没有传染性。一位新疆的急诊科医生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所谓“铁人证”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可以很大程度减少流调防控方面的工作量。
多位伊宁市民向记者证实,在解封之前,一些新冠康复者就已经可以持证进出小区了。
许莲在11月8日拿到了她的“铁人证”,终于能出门看看自己的火锅店了。在封控的三个月里,她和女儿都有过感染的经历。期间还出了点小意外,她的店里跑水,漫到邻居家。那时她还没拿到“铁人证”,只能让其他康复的感染者帮忙去店里关上了阀门。
可以出门后,她拖着一只行李箱离开了家,小区让这些商家“只出不进”,她怕再封在小区,就和三名员工一起住到了店里,睡在沙发上。封控之前,她店里的百十来桌总能坐的满满当当,现在解封了,还不能堂食,每天只有四五单外卖。
摄影师施宇在10月15日感染新冠,他被拉去了霍尔果斯市的方舱医院。方舱的白色铁皮房憋闷,窗户只有一平米左右,能看见的是一排刚种下不久的杨树,还没房子高,叶子已经枯黄。这样的景致看了16天,他康复出舱了。
他的家在伊宁火车站附近,封控在家时,他习惯每天都记录窗外的景色,空空荡荡的站前广场,还有远处的天山。去方舱时,天山顶上还没有雪,他回来时,雪线已经到了半山腰。
施宇在11月8日拿到了“铁人证”出门,他骑着自行车绕着城市转了一圈,宽阔的六车道上一辆车都没有。一周后彻底解封,他去了自己店里,和店员们吃着三个月前落下的几包花生零食,听他们讲述各自的经历。
有一位店员封控时未被社区接收,住到了山上牧场的帐篷里,过了81天才下山。他学会了很多技能,比如挖地窝生火做饭、扯张网下河捞鱼,他还得到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自由”,可以在山里徒步10公里锻炼。

复市后的商家在张罗生意
那段日子
50岁的曹峥一直没感染,到了现在,他反而忧心忡忡。
三个多月里,他用掉了80瓶消毒液,多的时候一天就能用掉3瓶。志愿者送来团购的蔬菜包时,他会要求把蔬菜包消毒,在门外静置40分钟,拿进屋自己再消毒一次,静置1个小时后,才敢开箱。
据曹峥说,他所在的小区除了自己住的这栋楼,几乎每栋楼都有人感染过。一周前他出门做核酸时,听到小区里几个康复的老年人说,“要保护好我们小区那些还没有阳过的住户,要把他们看住了,千万不能让他们阳了,否则我们小区就不能解封了。如果要买什么,我们就给他送到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