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 ) 游戏的社交模式
就我们最近这几天的微信和朋友圈“沦陷程度”来看,此羊已经非彼羊了。
简单来说,它已经不是游戏本身了,它被附上了社交属性和价值。而这种“游戏+社交”的方式是实现小游戏病毒式营销的核心。
“羊了个羊”被作为社会群体的外延,成为了一种大众艺术。它的互动机制提高了我们的积极性,让我们以个人主动意愿去分享到朋友圈和微信群。

为什么我们乐于分享呢?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动机出自「社会联结」。
社会联结理论是由心理美国犯罪学家赫胥提出的。它认为社会联结的核心在于我们渴望和群体联结。其中有4个构成部分:依附感,参与感,承担感和信念。
简单来说,我们希望依附于一个群体和群体成员互动,好让我们可以融入某个“内群体”找在参与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例如,各种闯关秘籍破解群,区域PK羊群,像极了大型虚拟团建。这也成为了和朋友打开话题的“社交羊。”
原本社交虚拟平台的情感联结就薄弱,所以我们更加渴望能够出现“社会胶水”把我们距离拉近,有共同的话题,打破疏离感,减少孤单感来维护人际关系。
02
究竟是我们驯服了”羊“,还是”羊“驯服了我们 ?
《互联网平台应用中的小游戏传播策略分析》论文分析道,当休闲类游戏成为休闲异化的工具时,用户成了资本裹挟下的单向度的人。
-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异化”?
“异化”是社会学的名词。当客体是由主体产生的,但客体却“反客为主”成为外在的“排己”之力对主体产生排斥或控制的影响。呈现出一种主客体间的矛盾对立状态。
- 再来看看什么是“休闲异化”?
是由于“异化”导致的与休闲目的相违背的结果,我们被客体反噬背离了原本的初衷和需求,这也是将我们本真的东西物化的过程。
简单来说,我们是主体,游戏是由我们创造出来的客体。而客体原本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也就是说玩游戏就是为了满足我们休闲娱乐,解压放松的需求。
但由于游戏背后的制作团队狠狠地拿捏了人性,设置了许多关卡,困难让我们很难通关。让我们从原本自由享受的状态变成了追求晋级,闯关,获得奖励等等的紧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