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有一种观点,就是“本轮调控和政策的转向,恐怕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这个观点其实很鸡贼,偷换概念的手段玩得可谓炉火纯青,预期效果,谁的预期?
中国的房地产经济结构里面有7个主要角色:
- 政府(卖地获得财政收入的),
- 开发商(卖房的),
- 中介(依赖楼市交易生存的),
- 银行(依附房地产赚钱的),
- 炒房的(依靠房价上涨赚钱的),
- 想要买房的所谓刚需(购买力存在压力的),
- 还有看热闹的(基本上就是借楼市房价宣泄情绪的)
有房的刚需,还有通过房产租赁收益的投资群体不算,因为这些房子没有流动性可言,只有纸面财富价值。从房地产经济循环的逻辑来看,没有什么影响。
2022年接下来,包括更远的未来,中国的房价和楼市怎么走,房地产经济如何生存发展,这个预期就是至关重要,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主线,关键是,这个预期的主体是什么?而预期本身想要的是什么?
相信全网,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说清楚这两个问题,或者说,不敢去说这两个问题吧?
首先要搞清楚这个“预期效果”是什么。
从房地产经济的7个主要角色来看,其实只有两个类型,看多的(政府,开发商,中介,银行,炒房)还有看空的(想要捡便宜和看热闹的)。
如果将“预期效果”定义为整个房地产市场全线活跃,市场能重演前几轮刺激时的行情,那就是看多群体想要的预期效果。很明显,这个群体的主导性和力量绝对占优。
如果将“预期效果”定义为房价下行,甚至楼市崩盘,这就是看空群体想要的预期效果。
这是不可调和的预期矛盾,到底最终谁能实现预期?
都不能。真正的预期效果,或者说是理想趋势,以上两个群体,说了都不算。
用顶层设计的逻辑来思考,国家意志说了才算,所以,真正的预期效果,要看国家想要什么。
1、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个“预期效果”不是着眼于市场的全面复苏,而是为了减缓经济硬着陆的冲击力度。
2、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对地方政府出台这些刺激政策的期许本来就不高,而且前提可控的原则不放松,目的只是为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与行业崩盘危机,为了经济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变好看一些,地方财政困难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回缓。
相信这个逻辑,没有多少反驳意见,如果有,那说明这样的个体根本不懂中国的经济逻辑。
国家想要的,和市场想要的,和市场参与者想要的,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宏观经济的顶层设计逻辑,而且这样的逻辑,能够真正意义上对未来所想要研判的经济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而且,很现实的一点:2022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先不说有没有注水刺激的条件,就算注入再多水,也不可能再像原来那样生龙活虎了。
和什么预期信心无关,而是经济基本面和老百姓的杠杆承担能力,已经无法支撑新一轮的资产膨胀和信用扩张了。
温铁军老师有一个观点非常棒,他对比了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和中国当前的房地产经济现状:
日本没有房产兴建的过程,只有货币膨胀和汇率波动的问题,引发了经济泡沫破碎。
而中国完全不一样,日本是胖子突然瘦身,而中国是放开了肚子等菜上桌。
中国的货币扩张和信用膨胀收缩,中国的房价就没有再次全面普涨的可能。
看懂真正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想要的“预期效果”,才谈得上洞察现实,抓住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