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供给的非同步复苏:船厂订单饱和度2021年以来显著分化。 本轮全球订单复苏,全球船企呈现非同步复苏特征,前十名船企优势显著强化。我 们通过订单饱和度(订单饱和度定义为当前在手订单/历史最大产出)指标观测本轮 订单接单情况。全球前10名船企订单饱和度自2021Q3开始持续提高,已经接近2005 年水平,但第10名之后的船企在去年行业订单回暖背景下,订单饱和度并没有出现 复苏,继续保持在历史低位,即供给出现非常明显的非同步复苏特征。
从预计交付角度:龙头船企优势显著,中小船厂接单情况较弱。对比本轮船厂排产 情况:头部船厂排产情况远远好于中小船厂。我们统计本轮船排产情况发现,截至 2022年6月,排名前五船企2023/2024/2025年及以后的预计交船量与2022年比值显 著高于中小船企,充分反应龙头船企的接单情况显著优于中小船企。 从在手订单合计/2022年预计交付指标来看,前五大船企该指标接近6-10名及10-20 名的两倍,接近200-261名合计的3.2倍。
与2003与2007年对比,我们清楚看到本轮周期船厂之间明显的分化:前五大船厂(按 在手订单排序)接单饱满程度(T年在手订单/T-1年交付量,下同)好于2007年,但 中小船厂接单情况弱于2003及2007年。具体来看: (1) 上一轮周期5-10名及10-20名船厂订单饱满程度大于1-5名,而2022年则相 反。上一轮周期见证中国船厂崛起,当时全球前五大船厂主要是韩国船厂, 中国船厂在5-20名中分布较多。中国船厂产能扩张节奏更快,使得5-20名船 厂订单饱满度大于韩国船厂。但是本轮周期则相反,头部船厂竞争力显著提 升,中小船厂人员与技术流失,接单情况弱于1-5名船厂。 (2) 本轮周期船厂接单分化程度高于2003与2007年。本轮周期1-5名船厂接单饱 满程度接近TOP20名之后船厂的3.2倍,显著高于2007/2003年的0.92/1.5倍, 船厂之间的分化更为严重,头部船厂优势更突出。

新船造价指数与头部船企在手订单饱满度指标高度重合。由于船厂建造周期一般在 2-3年,因此船东也一般会提前2-3年下单建造,据此推算,头部船企订单饱和度在 2.0-2.5x之间属于正常范围(考虑日常产能利用率并非100%),2.0倍以下属于市场 较为寡淡;而2.5倍以上则属于市场较为景气。观察不同景气区间船价范围,我们发 现龙头船企订单饱和度大于2.5是克拉克森新船价格指数超过150的必要条件,本质 是船企订单饱满是其持续提价的关键决策参照。当前,全球造船业2010年以来首次 进入高景气范围,龙头船企较为饱满的接单驱动订单价格及船企盈利有望持续复苏。
中小船企面临人员流失,长期弱交付记录,高负债率资金周转困难三座大山限制, 交付能力提升障碍重重。造船业长周期下行对供给端,尤其是中小船企的打击是沉 重甚至不可逆的。由于中小船企订单饱和度自2009年以来持续低于2.0x,2013年以 来甚至低于1.0x,订单的严重匮乏必然导致人员流失,技术落后,资金周转困难。 此外,根据中国联合商报,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由于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来自船 东的订单下滑严重,除了国营大船厂外,很少给民营造船企业贷款,而即使能够获 得银行贷款,融资成本也是在逐年攀升。因此在本轮复苏中,中小船企复苏困难重 重,三座大山新接单并未出现同步复苏,未来复苏之路道阻且长。
船厂议价能力提升是本轮盈利复苏的底层驱动。复盘历史钢价涨幅与船价变动的关 系,无论钢价涨跌,事实上船厂受益幅度非常有限,而且往往是受损一方。本质在 于行业下行周期时,船厂的议价能力弱于船东——导致钢价上涨时,船价涨幅小, 成本涨幅主要由船厂承担;钢价下跌时,船价跌幅小,成本优化的受益方也是船东。 但这种局面自去年中旬以来被打破,钢价下跌情况下,船价反而迎来上涨,头部船 企话语权提升背景下,盈利改善的基础初步稳固。
(三)未来展望:中韩双寡头格局稳固,中国船舶竞争优势显著
造船业竞争格局:从三足鼎立到中韩双寡头。根据Clarksons数据,2006-2021年,日 本新订单占比从21.35%下跌至10.14%,逐步退出造船业竞争。中韩市场占比分别 从30.41%、31.43%快速上涨至49.29%、35.70%,成为造船行业的主要生产国家。 日本、欧洲等因为劳动力成本持续提升,本国制造业外流等影响,在全球造船业逐 步失去竞争力,市场份额显著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