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尽管价格同比普遍下跌,平均来看,降幅却是有限的。7月份,三线35城房价平均同比下跌3.34%,降幅较上月的2.94%进一步扩大。同期,二线31城房价同比仅下跌0.5%,而一线4城房价仍保持正增长,同比上调3.1%。

数据来源:CEIC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可能是头部城市受到此轮房市下行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市场层级较低的城市,受到的冲击更大。不过,考虑到上一轮2015年秋冬的调控中,一线城市下降更剧烈,这似乎也表明,近几年来一线城市受到了更严格的管控,而三线则相对宽松,以至于更容易出现供过于求的过热现象,当市场需求萎缩时,所受到的冲击也就更大。
由于国家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划是在落户、批地等方面严控超大城市的规模,避免出现“城市病”,同时鼓励发展小城镇,因此近几轮房地产调控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调控的力度上一线最严,依次往下,而放松时则是从底下三四线开始,一线最后才会放开。在这种情况下,一线城市房价的高企可说是“供不应求”,想买的人很多,但供给太少;而往下去则状况相反,市场其实没那么大,但却因为管控较松而盖了超出本地市场需求的房子。
陆铭、陈钊在《大国治理:发展与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研究得出结论:国内为了扶持内地二三四线城市,将用地指标更多配置在人口流出的欠发达地区,结果是扭曲了市场,“本身就是严重的资源空间错配”,结果是大量新城建在人口流出地,投资回报不高,地方政府债务不断累积,而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和住宅供给不足,抬升了房价。
尽管平均来看,国内城市房价并未出现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但成交量同比却收缩了很多。根据国信披露的65城新建住宅交易数据(与国家统计局的70城范围不同),7月份新房交易量平均同比下跌36.4%,此前的4月份,交易量一度同比下挫超过50%。

数据来源:CEIC
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心理预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城镇储户问卷调查,2018年春,全国有近37%的城市居民预期下一季度房价将会上涨,但到2020年秋本轮调控开始时已跌到只有1/4,而在上海封城之后,今年6月这一指数已降到了五年来的最低,仅为16%——这还是在河南爆雷之前的,现在很可能又已创下了新低。
房子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难免“追涨杀跌”,因为人们之所以愿意掏空“六个钱包”来买房,并不一定只是因为住房的刚需,也需要一种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如果你觉得房价会继续上涨,那么这就是包赚不赔的投资保值手段,甚至唯恐买迟了;反过来,如果失去了这种预期,那么退潮是不可避免的。
交易量的萎缩,不仅是因为想买的人少了,也是因为愿意卖的人也少了。就像我周围的不少朋友,总觉得现在卖就是纯亏本,反正也不着急用钱,不如再等等;而买房的人则预期还有可能再跌,在这样对未来的不同预期之下,结果就是市场的疲软。
毫无疑问,这一轮的房地产降温、一二三线市场房价走势的不同表现,都证明调控的“有形之手”仍是影响楼市的重要因素,楼市要回温,“放松调控”肯定也是相当关键的先决条件之一,各地近期也确实在推出五花八门的各种购房奖励政策,尤其是在相对宽松的三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