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企的营销费用相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的研发费用,2019年-2021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分别为0.27亿元、0.34亿元、0.4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良品铺子在财报中用大篇幅介绍公司研发的壁垒。例如公司拥有200余人的技术团队,其中营养健康研究院硕博学位人才占比达92%,拥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及研发专家。
而再看研发投入,2021年花了3967万元,按照200人的技术团队来计算的话,人均年收入只有19.84万元,这还不在不包括其他研发费用。③
由此可见,上百人的研究生团队,并未给良品铺子浪费多少研发经费,而对于这些博士来说,他们却成了行业性价比最高的“科研人员”。
管理费用上升倒逼资本减持
尽管良品铺子的营业收入仍然保持增长,但实际上良品铺子中增速一向较高的渠道与业务的营业收入也出现了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
2021年上半年和2021年全年,良品铺子团购及流通渠道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达到263.58%、208.58%,而今年上半年的增长率仅为63.14%。
只增收不增利的尴尬成为了良品铺子的烦心事。深究良品铺子“不增利”的内部原因,可能在于企业过高的管理费用与促销费用。
财报数据显示,企业上半年的营业成本共计35.5亿元,同比增长13.21%,其中,管理费用增长21.14%,研发费用增长了32.83%。
同时,良品铺子的营业成本自2017年起至今,已经连续多年处于上升态势。2017至2021年间,良品铺子的营业成本分别为53.67亿元、60.72亿元、73.30亿元、74.93亿元,五年间,增幅了近百分之四十。②
管理费用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良品铺子迫切的线下门店扩张。然而,休闲食品的线下门店生意并不好做,而目前良品铺子计划主攻的北方市场被指出其门店消费需求不高的问题。
同时,有业内人士认为,休闲食品企业大量投入开展渠道之争,导致扩张速度高于居民零售消费增速,那么企业线下门店的单店毛利将会受到影响。
管理费用高投入下,良品铺子的线下门店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的风险。新产品研发方面目前也没有在市场上激起太大的水花,是不是“有效”研发投入,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近年疫情对线下实体店的影响不言而喻,线下渠道占比近五成的良品铺子2022年门店却在不断新增。
良品铺子表示,公司加速关键城市布局渗透,聚焦新一线城市密集开店,进一步加速华南、西南及华中关键市场的布局深度和密度,新开门店302家,其中直营门店93家,加盟门店209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线下门店数量为3078家,分布于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9个城市。
对比2021年末,哪怕在疫情影响下,良品铺子最终的线下门店数量是呈现增长的。2021年末良品铺子拥有的线下门店数量为2974家,分布于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79个城市。
但这并不意味着良品铺子线下渠道毫无风险。以两个报告期的最终数据计算,今年上半年良品铺子新开门店302家,但闭店数量也高达198家。良品铺子披露截止六月底未收回的已逾期的闭店门店押金坏账准备338万元。③
在营业成本不断上涨,企业盈利承压的同时,良品铺子还遇到了资本减持的新问题。今年7月初,良品铺子公开消息,高瓴资本相关的三家股东在2021年四月起至今年六月底,总计减持了5%的股份,高瓴资本持有良品铺子的股份从上市初期11.67%减持为6.67%。
资本减持一直是生意场的常态。但是,良品铺子自上市以来,股价便持续走低。休闲零食领域产品同质化越发严重,当下正是良品铺子与同类竞争者拼资源、拼实力的关键时期,借助资本力量显得尤为关键。高瓴资本的此番低位抛售,对于良品铺子而言无疑是不小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