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宝骏基地大型光伏风能一体化储能电站投入使用,蓄电量可达1000千瓦时。
电站采用宝骏E100、E200研发阶段的退役动力电池搭建,通过分析该退役电池剩余利用的储能残值,将电池检测重组达到可利用标准后再进行循环使用,成功挖掘了退役电池的经济价值。
同时,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深入合作,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双方拟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池回收再利用,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在新能源研发、制造、服务方面的领先优势,合力推进国内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更好更快发展。也为后续再利用环节提供了技术支持。
3.以第三方为回收主体,专业技术最完备。
第三方为主体具体是指由专业资源回收公司来负责废旧电池的回收,进而实现“电池回收+后续利用”的一体化与专业化,选择该种模式的第三方公司往往具有较好的处理技术。
但该模式要求第三方企业自行建立回收渠道,因此需要第三方公司通过与整车厂商、电池厂商达成深度合作的方式来形成稳定的电池供应源。
该模式存在着回收费用较高、回收难度较大的问题与难点,若渠道问题得到解决,企业发展空间巨大。

第三方为主体的企业代表为格林美,在回收渠道方面,已与丰田、长安、蔚来、威马、小鹏等超过500 家整车厂和电池厂签署协议,建立废旧电池定向回收网络。
同时,公司潜心研发,逐渐攻破废旧电池、电子废弃物与报废汽车等废弃资源绿色循环关键技术,并率先建成全球先进的废旧电池综合利用工厂。
通过采用超精准定向提取技术与内源铝氟吸附纯化技术解决了传统工艺中锂回收收率低的难题,锂回收率超过90%,成功实现了金属资源的高效回收。
在动力电池回收赛道上,各种商业模式各有千秋。但归根结底,整车厂处于核心地位。
对以上三种动力电池回收的商业模式进行对比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整车厂渠道优势最为明显,可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回收电池,在产业链中具有核心地位。电池生产厂商可与上下游企业协同推进,形成产业闭环。而第三方企业拥有专业的回收技术,其与整车厂、电池厂等渠道方合作的深度、广度决定了核心竞争力与业务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