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面积有960多万平方公里,但适合人类居住的平原面积却只有100万平方公里左右。主要的平原集中在东部和中原地区。东北平原由于气候过于寒冷,在古代并不适合农耕,也是游牧民族聚集的地方。汉族人生活的核心地域以及汉文化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北部这一大片平原地区。
从上图可以看到,这块大平原的最西端大约是在洛阳的所在地,最北面的大城市是北京的所在地,最东南面是杭州的所在地。通过洛阳西面的狭隘通道函谷关以西,是陕西的关中平原。关中平原四面环山,从南面秦岭流下来的河水和从北面黄土高原流下来的河水汇集到中间的渭河、形成冲击平原,土地肥沃,气候不冷不热,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关中平原既能养活一定数量的人口,又有很好的军事战略地位。向东可以进入到中国最大的平原地区,但自身又有很好的防御能力。司马迁说:“秦地被(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为国也”。
在航海文明出现之间,人类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种植和陆地贸易为主。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贸易活动依靠陆地交通,想要到达印度、中亚和罗马,只能通过陆地从西向东出发。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如果一个地区的年降雨量小于15英寸(大约381毫米),则无法进行大面积的农业种植。
从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看,西安这个位置(年降雨量大概500-700毫米),实际上是农耕文明所能到达的最西面的平原中心城市。因此,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实际上是天文地理综合经济等因素必然选择。穿过关中平原的最西面的关口到达甘肃,几乎再没有很大块、像样的、适合大面积农业种植的平原土地,历史上是羌族、氐族等游牧民族的聚居区。

一个国家首都的选择,需要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建设城市、周边有足够的土地用来种植养活人口、有充足的水资源、还要有一定的军事防御能力,足够的经济活力等等。用宋代以前的视角看,西安无疑是汉文化最靠近西方世界的中心城市,也是最重要的抵御西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重镇和政治中心。但西安的缺点也很突出,就是所在的关中平原的面积太小,统治者的“视野”会被四面狭小的山河所限制。一旦首都的人口膨胀,则很难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从汉代到唐代的统治者,经常会选择走出函谷关,来到“中华大平原”的最西端,选择洛阳作为另外一个政治中心。在洛阳,可以由西向东俯视到整个中华大平原。
在北宋以前,从军事的角度和“更靠近世界”的角度讲,西安更具有优势;从经济活动和农业种植的角度讲,洛阳更具有优势。从商代一直到北宋,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处于关中盆地和洛阳盆地。从西安到洛阳的“两点一线”是中国最富庶和最有文化的地区,统治者也一直在这两个区域进行平衡。洛阳和西安,也分列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城市的第一、二位。
北宋以后,航海技术逐渐发达,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逐渐由陆地转向河流与海洋。由于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东进侵略和“挤压”,中国的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环太湖平原的物产更富饶、密集的河道更适合贸易活动和经济繁荣。随着隋朝京杭大运河的挖凿开通,北宋首都的选择到了水陆更方便、更靠东的开封。
传统意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