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更新。点击关注@三甲医院中医袁大夫查看更多文章。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内涵,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不同层次的人都有所收获及心得。为把道理讲清楚,每篇文字都会较长,适合慢慢品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一年四季变化规律促进了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周期性变化。由于运动和变化的存在,生物才有了生命和生机。人类是自然变化的产物,人体的肝、心、脾、肺、肾都是在自然变化中产生的,只有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人体的五脏六腑才可以得到自然能量的滋养,才能在宇宙不断的变化中保持同步,维持相对健康的状态。
《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黄帝内经》这一篇之说以称作“四气调神”,是因为我们人体依靠自身的能量(气)感受到了气温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假如说我们的生命结束了,我们自然无法感受到四季节气的变化。我们周身是被自然之气包围的,所以我们要顺应气的变化来生活,顺应寒热温凉的变化,这是使身体健康的一个前提。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依靠太阳的光和热得以生存变化。天气只有是清净的,才能透射出太阳的光和热,所谓“藏德”是指天地阴阳的自然法则中,自然属性为“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所谓“天明”是指天气酷热,天空中已经没有了清净之气,取而代之的是由于酷热使地上的水气蒸腾,但又不能形成云朵,这样在空气中形成了湿热气候,而大地干燥缺水。由于湿热的气候弥漫在空中,日月的光线被遮拦,日月的轮廓已经难以辨清,因此出现了日月不明。在这样的时候,湿邪浊气就会侵入人的皮肤毛孔和九窍,从而造成疾病。
由于湿热的气候弥漫在空气中,而形成“地气冒明”,地气上升后像帽子一样瘀阻在空气中。如,在大陆南方尤其是云贵川一带,因夏季天气炎热,蒸腾地上水湿而成湿热的气候,地气上变为雾而遮住天明。因此“云雾不精”、“白露不下,交通不表”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云雨不能正常地形成与转化。所以西南云贵很容易形成所谓的“瘴气”、地域流行性疾病比较高发。

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就是由它们增长变大而成的。在云里,小水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层很厚,小水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凝结增长;其次,在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合并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小水滴没有足够的凝结和并合增长的机会,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容易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