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更新。下期发文:《黄帝内经》揭示的生命内涵。
点击关注@三甲医院中医袁大夫查看更多文章。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内涵,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不同层次都有所收获及心得。为把道理讲清楚,每篇文字都会较长,适合慢慢品味。
公元751年,正是唐玄宗初期统治下的大唐盛世,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这时,居住在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大和尚已经双目失明了,他时常坐在江边,“凝望”着东去的波涛。他已经63岁了,在之前的十年里,他曾试图五次带领僧众徒弟东渡日本,目的是把中国的律宗要义、中国的医学、建筑艺术传播到日本去,去弘扬正法,帮助日本民众。但这五次的东渡均以失败而告终。
在一千两百多年以前的唐代,从中国去日本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由于造船技术的局限和对季风规律掌握的不足,从扬州穿越东海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很多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节和学者在东海里被风涛吞没,没有视死如归的冒险精神是不敢出航的。人为的困难也很大,唐朝对私自出国限制很严,没有政府同意而出境,私自出境将受到严厉的制裁。从公元743年开始,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开始东渡,均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
第五次东渡最为悲壮,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风巨浪,在一个小岛避风。一个月后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大浪。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彦也在这个过程圆寂了,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
但鉴真大师依然没有放弃东渡日本的决心。
唐代是一个佛教盛行的社会,鉴真的父亲是位虔诚的佛教居士,经常到大明寺参禅拜佛。在家庭的影响下,幼年的鉴真也对佛学产生浓厚兴趣,十四岁时向父亲提出要求出家为僧。父亲见他心诚志坚,在征得智满禅师的同意后,他在大云寺出了家。
鉴真聪明勤学,刻苦研究佛学各种经典和律宗戒律。律宗是佛教中最严格的一个宗派,要求信奉者按照最严格的戒律约束自己。鉴真按律刻苦修行,追随他的老师在当时佛教最兴盛的长安、洛阳等地游学。除此之外,他还深入地研究中医学、儒学、建筑、雕塑学等学科,在很多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在不到30岁时,已经是闻名遐迩的佛教领袖,大德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