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说法不一。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名曰《素问》,下卷名曰《灵枢》,上下卷各81篇,总共162篇。从内容和语言习惯上看,历史学家考证形成于战国时代。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中提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说明,在东汉时代,《黄帝内经》的经典地位已经被确立。
我们现在看到的《素问》,是唐代医学家王冰整理编辑而成的。王冰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崇尚养生,对医学研究颇深,曾任唐太仆令(主管交通的官员)。王冰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没有他《素问》可能就失传了。《黄帝内经》从西汉到唐代,历经千年,已经散乱不全,又辗转传抄,所以讹误缺漏,已面目皆非。王冰在着手整理《素问》时,所流传的《素问》只有八卷本,缺其中的第七卷,其他卷篇也有不同程度的残缺。王冰于唐玄宗天宝九年开始着手搜集、整理、编次、补缀并注释《素问》,历经十二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告峻。经王冰整理过后的《素问》,面目为之一新,使这部散乱的医学经典形成一个较系统、完善的典籍。一直到宋代成立国家校正医书局,重新校正后,以政府名义出版发行。至此,《黄帝内经》这部千古名著才流传至今。
《黄帝内经》对中国医学和中国文化的贡献可以用三个“第一”来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严密的医学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伴随着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虽然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我们很难想象中华民族能否顺利繁衍至今。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的思想告诉我们,疾病的发生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疾病发生时不要简单盲目地解决当前的混乱,简单进行“先除而后快”,而是要从造成疾病、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这个思想不仅适用于人体,也适用于组织管理和社会治理。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