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更新。点击关注@三甲医院中医袁大夫查看更多文章。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内涵,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不同层次的人都有所收获及心得。为把道理讲清楚,每篇文字都会较长,适合慢慢品味。

从汉代起,古人把一天的12个时辰按照太阳的变化规律和生活规律对应出来12个名词。将晚上的23点到凌晨1点称作夜半,凌晨1点到3点称作鸡鸣。以此类推,分别是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人体内阳气的生发和收藏变化完全受到太阳运动规律的左右。当太阳逐渐从地平线上升起时,受太阳万有引力作用,太阳光照射逐渐加强,地球温度逐步上升。人体的阳气也伴随着太阳开始逐渐生长,从体内开始向体表宣发,体表的阳气逐渐增强。从午后开始,阳气开始从体表向体内收缩。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身体偏于虚弱的老人和小孩经常会午后发低烧的情况。主要的原因是身体偏虚弱的人阳气宣发的力量不足,守卫在皮肤表面、调节人体毛孔开合的能量不足。午后元气开始向体内收缩,巡行于体表的元气会更加不足,调节毛孔开合的力量就会进一步减弱。当毛孔不足以正常开合时,人体通过毛孔散热的力量削弱时,就会导致发低烧。
人体阳气的生长宣发和收缩在一天之内是呈动态变化的。阴阳的转化不是突然和“迅速”的,而是温柔和慢慢转化的。所以《黄帝内经》把这种缓慢的变化用阴阳的两两组合来表达。在第四篇《金匮真言论》中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上午7点到13点这六个小时,天地之间的阳气呈生发和最旺盛的时刻,因此称作“阳中之阳”。下午13点到19点这六个小时,天地之间的阳气还比较旺盛,但是已经呈收降趋势,因此被称作“阳中之阴”。晚上19点到凌晨1点,这六个小时,已经看不到太阳,是自然界阴气最盛的时刻,因此称为“阴中之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