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伤脾胃,使胃肠蠕动变慢,食积壅滞在中,湿热上蒸,寒湿下注,我们常说一个人觉得上热下寒,咽干、口舌生疮、眼红、面热,但是脚冷、小腹冷、大便溏、膝盖凉,原因可以从饮酒和食积上头找。
酒毒让脾气下陷,胃中产生湿热。因此中医里葛根和葛花是可以解酒的,同样解酒的还有枳椇子。
葛根可以生脾气,并鼓舞胃气,将胃中湿热往外升散,把胃的阳气鼓动出来,胃中湿热就化掉了。
西医也有用酒治病的案例——你想不到吧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中,常年在ICU病房的薄医生就讲过一个病例:一位患有急性胆囊炎的45岁中年男性接受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但术后患者却持续昏迷两周,做了所有检查,就是找不到昏迷原因。
作者非常沮丧,于是参加饭局和自己的医学同学倾诉,同学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只劝他喝酒、喝酒。薄医生突然眼睛一亮,恍然大悟,马上跑回ICU病房,问病人妻子:患者是否喝酒?妻子答:每天喝一斤。
作者说,病人酗酒的细节,之前被他忽视了。他怀疑病人昏迷是一种酒精戒断症状。酗酒的人突然断了酒,严重的有可能昏迷。所以,作者产生了给病人胃管里给一点酒的想法。但很多医生都说,这样不符合常规。但是给酒的第二天,病人就醒了。
这是一个在非常状态下,用非常手段却成功了的案例。你要说为什么成功?其实就是我前面讲过的那句话:用酒入药,实际上是一种权衡利和弊之后的选择。也就是说,如果医家认为用酒治病,对某位病人的治病效果大于毒性,就用;如果医家认为,此人用酒反而害他病更重,则不用。
医生知不知道酒有毒性,酒精致癌,甚至容易发生酒精中毒?当然知道。
医生知不知道这是一个昏迷且已经在ICU的病人?医生当然也知道。
但是医生也知道,在这种时刻,用这种非常手段,收益大于损失。
我是药师,在现代药剂学里,有一种制剂叫做酊剂,就是将原料药用一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者溶解而制成的液体制剂。当然,我们经常听到的还有一种剂型叫酒剂,就是用蒸馏酒提取制成的液体制剂,这种多为中药制剂,我们说的药酒,就属于这一种。还有一种叫做醑剂,是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这三种制剂都含有酒精。著名的治疗中暑的中成药——藿香正气水中,就含有酒精。
为什么药物会用酒精当溶剂呢,因为很多药的有效成分有脂溶性成分,并不能溶于水,酒精做溶剂,能更大发挥药物的功效,就这么简单。
但是,不是说酒是有毒、致癌的么,为什么药里面也有酒精?很多人就批评藿香正气水,含有这么高的酒精,酒精致癌,可不能喝!
但是看了前面的论述,你就会明白,医生不会随便给人就开含有酒精的制剂。一般是权衡了药物的药效、病人的身体状况、酒精的毒性之后,有针对性地开出这类药。比如对于老人、孕妇、孩子,医生就不建议用含有酒精的药品。同时,有的医生还会询问病人是否开车,询问病人的职业,身体状况,肝功能情况,并且还会提醒病人此类药物含有酒精,尽量不要与其他药物同用,尤其是头孢类抗生素。
总结——酒能载舟,亦能覆舟
讲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中医和西医哪里是两派意见?他们的意见其实是一致的。医学到了顶级都是相通的,只有没有学透的人,才认为较真一个派别是否是“伪科学”,而真正的医生都是以治病救人为先。
喝酒对身体的伤害,中医和西医都有过论述。酒的确是一类致癌物,能不喝就不要喝。实在推不掉的,也要控制在建议的范围内。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