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一本定位人群9~16岁的新创刊杂志仅第四期印量就突破15万册,这对于这个时代的新刊而言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成绩。这本名为《少年新知》的杂志,想要填补教育中最缺失部分——思维启蒙、情感教育和意义追寻。
主编陈赛回忆,创办《少年新知》的契机来自她2020年一次针对高中生的采访,一个学生的话让她印象深刻。那时,这个学生已经拿到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但当他回忆起初中生活,却说那是最苦闷的一段时光,童年的愉快状态还没有完全结束,一下进入一个赤裸裸以分数衡量一切的价值体系,不仅开始感受到来自同伴的霸凌与恶意,也朦胧意识到成年人的虚伪和冷漠。
中国的少年儿童出版在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繁荣之时,曾有相当一部分少年文学,例如《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为父母,0~12岁的读物越来越多,从绘本、童话一直到小学校园、幼儿科普,领域细分且严重饱和,青少年文学却逐渐凋零。在出版业更加发达的欧美,13~17岁的青少年读物有繁荣的市场,诞生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2015年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作家汤素兰就曾说,“凋蔽的成长小说”“失去的少年读者”在当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少儿出版物,已经主要服务于儿童,少年图书多为教辅,难见人文读物。
《哈利波特》系列吸引了许多小读者。图/视觉中国
陈赛希望办一本刊物填补这个空白。2020年6月,《少年》正式创刊,在4期样刊后,2021年1月更名为《少年新知》。每期探讨一个主题,友谊、偶像、运动、未知、自我……陈赛找到一群愿为青少年写作的作者,设立科学、哲学、文学、心理、游戏、社会等专栏。根据杂志社的读者调查,最受孩子欢迎的栏目有两个,一个是游戏专栏,《少年新知》不排斥游戏,而是大大方方接纳孩子热爱游戏的天性;另一个是社会栏目,少年们愿意去观察和思考这个真实世界并不那么美好的一面。
迅速增长的订阅量证明,孩子们真的缺乏这样的读物,同时,杂志也征服了父母,父母愿意为孩子花钱。但被征服的父母所体现出的功利性,也让陈赛感到一些忧虑。去年年底的读者见面会上,一位家长说:“我非常喜欢这本杂志,我会把杂志上我认为好的地方都用荧光笔画出来,给孩子作为提示。”
陈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少年新知》的愿望是让小读者知道,看待世界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希望他们学会转换视角,获得心智、情感上的巨大自由,独立面对真实的世界。
认可杂志的成年人,行为却与杂志的价值观相反,这大概就是孩子眼中曾经瞥见的成年人的虚伪与矛盾。也正是这种复杂的矛盾,使成年人太过多维的目标与孩子那些边界并非分明的需求,时而重合也不断游离。而以自己的感受好恶来代替孩子的,似乎又是家长总在做的事情。
今年3月中旬,一位家长给儿童文学作家北猫留言。北猫创作的“米小圈”系列因其幽默且贴近孩子真实生活的游戏精神,在小朋友中广受欢迎,成为现象级畅销书。家长却问:“(米小圈)上学记里宣扬的是什么价值观?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和引导作用是什么?”
出版“米小圈”系列的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明琴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成年人不能完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受到孩子喜欢的读物不一定是直接灌输道理的作品,这样的读物一样有用,只是这个用处可能不会立即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