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猫回复家长说:“……我对童书的理解不允许我写这样明确的价值观的东西。我更希望一部童书是充分站在孩子角度和立场,展现孩子的真实天性和生活。而价值观是一点点隐藏在细节里,是润物细无声的……”
陈赛记得,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时期,曾经反复让她讲一个绘本连续讲了半年,讲到她看到那个绘本就感觉“崩溃”,“我也不明白为什么那段时间他如此喜欢那本书,但我想,那本书应该是满足了他某种精神上的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看,家长能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尽量多的选择,然后由孩子自己选择要阅读的内容。”明琴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一本书,只有让孩子自己觉得有意思,喜欢看,他们才会在内心觉得书是个好东西,才会坚持阅读。” 这正是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学荣休教授斯蒂芬·克拉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提出的,自由自主阅读。
步入阅读的轻轨
2017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杂志曾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群体、家长和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万余份。在问题“阻碍你阅读的原因是什么”中,50.59%的孩子表示“学业重,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34.63%的孩子表示“不知道看什么书”,20.89%的孩子认为“爸妈推荐的书枯燥难懂”。对于“你对阅读的期待是什么”这个问题,占到半数以上的最高票回答为“读自己喜欢的书”。
挑选自己喜爱的读物成为孩子对阅读的最大期待,事实上,这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这也正是郭初阳多年推行自由自主阅读理论的原因。自由自主阅读的概念很简单——因为想阅读而阅读,对于学龄儿童,不需写读书报告,不必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也不用为每个生字查字典。自由自主阅读就是放弃阅读一本不喜欢的书,再另外找一本喜欢的来读。
2020年10月31日,江苏宿迁市宿城区,八角楼书店内阅读图书的小朋友。图/IC
这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实现,就连成年人自己都要时刻面对哪些阅读深刻、哪些肤浅的外界审视以及自我问诘,难以真正自由,何况面临升学压力与目的性极强的素质教育的未成年人。所以家长要干预孩子的阅读,因为他们对孩子的自主选择存在深深忧虑。在上述《知心姐姐》调查里,56.38%的教师和38.78%的家长表示“孩子总是浅阅读,读漫画、笑话,不爱看经典”,认为这是“目前孩子在阅读上存在的最大问题”。
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学荣休教授斯蒂芬·克拉生在90年代的论文中已经论述,不管漫画、言情小说还是恐怖、奇幻读物,都没有任何害处,反而很有可能激发人阅读的兴趣,将人引入更深刻的阅读。
郭初阳理解家长们的功利心,但他提醒,“功利”两个字中“立着一把刀”,而人生的哲学又偏偏那么奇怪——“很多时候丝丝点点计算,结果却偏偏相差太远”。而完全没有目标的自由自主阅读,却像步入一条轻轨:阅读者的理解力会大大增强,先前难懂的文章某日忽然变得容易;写作恐惧症不知何时就消失,属于自己的独特文风也慢慢形成……还有可能取得远超目标的效果。
受益于无目的的阅读,也许陈磊最有发言权。20岁前,学理工科的他从不看历史,上大学时他和同学一起打一款以“二战”为背景的游戏——《盟军敢死队》,随着通关难度增加,陈磊发现对游戏背景知识的陌生大大地限制了他的手脚。“搞明白了玩起来才有意思!”他在网上搜罗了大量“二战”资料,又读了《希特勒亲历记》等相关书籍。把“二战”基本摸清了还不够,他如法炮制,又去了解“一战”……对历史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下苦功夫追求的无用之用,若干年后竟成就他的事业,这是连陈磊都没想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