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河猴实验:
归属感和安全感
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就该得到的礼物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曾做过一项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他将一群刚出生的小猴子分别交给两位“妈妈”,一位是用冷冰金属丝网制成的,身上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
另一位则是由软绒布和海绵包裹着木头制作的“绒布妈妈”。
结果发现:
24个小时中,小猴子有将近18个小时都跟“绒布妈妈”呆在一起。
只有饿得不行了,才会将头伸到“铁丝妈妈”那里喝奶。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
当小猴子受到惊吓后,会立刻奔向“绒布妈妈”,并在对方的怀里逐渐平静下来。
而那些无法接触“绒布妈妈”的小猴子,则会瘫倒在地,疯狂抓挠自己,还会不断撞击头部、大声尖叫等。
日后,这些小猴子即便回到了猴群,也再难恢复和其他猴子之间正常的交往。
这也证明了:
对幼年的孩子而言,对母亲的爱抚、接触和关怀的心理需求,远远超过了对吃奶的生理需求。
还记得去年年底那个留下5000字遗书后,跳海身亡的摄影师鹿道森吗?
作为一名留守儿童,鹿道森从小被寄养在不同的亲戚家。
虽然亲戚对他关爱有加,但内心深处那种无依无靠的不安全感却始终如影随形。
他就像一艘破了洞的小船,在父母的控制欲、校园霸凌、抑郁症等冷水的侵蚀下,他的生命之舟一点点走向了沉没。

李玫瑾教授曾说:
“孩子对生活的态度,往往取决于生命最初的那几个月、那几个年头。
在人最弱小的时期,父母的每一次温柔回应,都会给孩子带来最深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归属感和安全感,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就该得到的两件礼物。
更是能够帮助一个孩子击败人生逆境的心理资本。
然而,现实中,却有无数像鹿道森一样的孩子:
他们的童年是动荡不安的,没有人告诉他们“你很重要,我们都需要你”;
他们生怕给周围人添麻烦,所以只能用温顺和听话将自己层层包裹,独自面对所有的困难和悲伤,直到被负能量彻底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