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孩子生命之初,父母最应该给予他的,不是富足的物质条件,而是稳定的生活环境——
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连接,并发自内心相信:
爸爸妈妈永远爱我、需要我。
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掉入自伤自毁的黑洞里,而是凭借着充沛的心理营养,活出热气腾腾的人生。

戒断母爱实验:
教育孩子
一定是情感在前,约束在后
上世纪,美国曾流行过一种育儿方法,叫做“哭声免疫法”。
指的是,尽量少亲吻、拥抱孩子,更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的大腿上;
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最多只能握一下孩子的手或是亲一下额头,只有当孩子不哭了,才可以过去抱抱他……
这个方法的创始人,正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华生。

他认为,应当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
最重要的是,避免情感过剩,让孩子养成了依赖父母的恶习。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华生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开启了一场“戒断母爱”的实验:
“避免亲吻、拥抱;
不轻易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
拒绝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可结果,在这样缺乏温度的管教下,华生的大儿子雷纳虽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精神分析学家,却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他曾多次试图自杀,最终,在30多岁的某个夜晚,自杀身亡。
华生的女儿也同样如此。
而另一个儿子则因为童年的情感创伤,一直在外流浪,只能靠华生的救济生活。
更可怕的是,这种心理问题还延续到了下一代:
华生的外孙女曾表示,自己的妈妈沉默易怒、常年酗酒,可当她长大后,也酒精成瘾,屡屡自杀……
作家尹建莉曾说:
“所谓‘严厉教育’,指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主要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