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初天气变化快,容易出现昼夜温差大的倒春寒情况,要想抵御寒邪外闭,内则郁热等寒热错杂情况,还需多做做舒张运动。
以下给大家分享三大方面预防伤肺的寒邪,供大家参考。
三
疏通气血,活动筋骨
因为春天的到来,气候湿度转大,
倒春寒的时候更容易出现雨雪天气,从而寒湿二邪会结合在一起,
同时因为大家都在家「蜗居」,肢体缺乏活动,气血不流动,此时最容易受到寒湿二邪的侵犯。
如最突出就是肩颈部的紧绷、酸胀、酸麻不适,因为大椎穴就在此处,邪气最易从此处进入。其次就是老人家常见的腰膝痠痛等。
若以寒邪为重,肩颈部紧绷感为主,可以选用温法,如艾灸大椎穴,每天1-2次,每次15分钟左右,灸完之后适当活动颈部,避免受风寒。或者用热水袋热敷也可达到疗效。
艾灸大椎穴:
取穴:低下头,顺着脖子向下摸,在脖子和背部交接的地方,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骨头突起,那就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在它的下面凹陷内就是大椎穴。
大椎穴,古人称它为「诸阳之会」,这个穴位在背部的最高点,背部本来就属阳,所以大椎穴堪称阳中之阳。《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意思是,大椎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
若以湿邪为主,症状为困重感,肌肉痠痛为主,平素汗出少,那么可以选用汗法或者利小便的方法,最简易的办法就是喝热粥,喝热粥第一可以助胃气,胃气充足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喝热粥后会加快人体津液的代谢,多小便则湿邪可以从小便而去,同时喝热粥可以助汗,微微汗出则湿气从表而去。这都是饮食调理的方法。
当然,还需要加强运动,运动可以有助气血运行,振奋阳气,驱散寒湿之邪。
三
春季养生
大家都翘首期盼春天到来而病毒远去,但新冠肺炎形势仍然严峻,做好防护工作不能松懈。
因为无论是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抑或是新冠状病毒,都是具有季节性流行的特点,往往是天气多变时候,人体正气虚弱时发病。
而《黄帝内经》中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三
温中健脾
《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
快速取穴:仰卧位,在上腹部,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脘指的是胃腔,中脘即中焦脾胃区的中心点,中脘是六腑之气的交会,它们的精气都汇聚到中脘这个位置。中脘穴属于任脉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中医认为,调养脾胃的关键,是要顺应各脏器气机的变化规律。
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说的是食物经胃部腐熟,需要下行进入小肠来进行下一步的消化吸收,脾气则把食物精华上输于肺,再输布于其他组织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