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好末伏
转眼间,我们就迎来了“暑气未消,秋凉未至”的末伏天。
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
末伏更是冬病夏治的末班车,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身体养护,为三伏天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黄帝内经》有言:“春伤于风,夏必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伏邪隐藏在身体里,每当季节的变化就会暗中滋长。
外部气候的寒暑变化,与体内邪气相应合,诱发一系列疾病。
末伏十天,正直夏秋相交之际,立秋刚过,暑气未散。
过好末伏,须谨记养生“六字诀”——去伏火、驱伏寒。


去伏火
伏火并不是普通的上火,二者表现相似,性质却截然不同。
上火,是人体内部阳气过盛的表症;
而伏火,则是体内正气不足,导致热邪入侵。
换句话说,如果人体内正气足够强大,伏火就不会产生。
去伏火,最忌乱用苦寒泻火的药物强行压制。
以免在去火的同时,损耗本就不足的正气。
使伏火持续累积,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正如《内经》所言:“夏伤于暑,秋必痎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