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黄连苦寒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泄火滋阴;竹叶甘淡,清热除烦;
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诸药合用,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效,使暑热得清,气津得复,诸症自除。正如王世雄所说:“暑伤气阴,清暑气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
适合人群:适用于夏月伤暑、气阴两伤之证,症见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者;
也可用于小儿夏季热等属气津不足者。也可根据自身症状进行加减变化,比如暑热不盛者可以去黄连。
因本方有滋腻之品,故暑病夹湿者不宜使用。若有夹湿,舌苔白腻者,可去麦冬、石斛、知母,加藿香等。

驱伏寒
《黄帝内经》讲:“阳气不足,寒伏于内。”
伏寒与伏火一样,是人体正气不足导致的外邪入侵。
经过一个夏天,人们吹凉风、吃凉菜、喝冷饮。
入秋以后,虽然体感仍然较热,但体内的伏寒却已伺机待发。
伏寒的人,舌苔厚而白,脉象细且涩。
比常人更容易感到身体疲乏,因而总是显得没精打采。
气短、气弱,不爱说话,时常忧愁叹息。
男性发病,往往表现关节疼痛;女性发病,则多表现为畏寒或痛经。
所谓“冬病夏治”,三伏天正是艾灸的大好时机。
此时天气炎热,人体毛孔张开,容易受到湿气、寒气的侵袭。
正因为如此,艾灸的能量也更容易透过皮肤作用于穴位经络。
所以三伏天艾灸,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驱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