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盲盒则是一种选择困难症的解决方式。
以潮玩盲盒为例,顾客只需在12个盒子里面挑选一个盒子,而具体得到什么全部都交给了“运气”,减少了顾客做决策的时间,消费流程快速而简洁,仿佛冥冥之中有人已经帮他们做出了选择。
而“无脑化”的步骤也减少了消费者因为思考而取消消费的可能性,从而促使更多的顾客进行消费。
3. 社会认同:从众心理
社会认同由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基本历程组成。
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是看别人怎么想的,尤其是当他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人们会通过努力来获取自己认为的所属的群体的认同,模仿群体里的其他人的行动,也为从众心理。
很多人一开始对于盲盒还比较陌生,然而当自己的社交圈子慢慢开始流行起来此类商品,当盲盒成为一个潮流、被很多人认同时,人们往往会基于从众心理,认为购买盲盒是所属群体的正确行动,渴望被群体认同,从而进行消费行为。
此外,社会认同的“比较”历程也是使盲盒更易成瘾的重要原因。
人们为了收获社会尊重,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当自己抽到隐藏盲盒时,通过和没有抽到的人进行比较,精神上会产生愉悦感,从而给了消费者不断购买盲盒,渴望得到隐藏款的动力。
4. 稀缺原则+炫耀心理
稀缺原则指当机会、内容或者产品越少时,其价值就越大。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会因为稀缺原则的影响,增加对一件产品的渴望程度。
而炫耀心理则是当人们获取了一件稀缺的产品时,会在和群体中的其它人比较中获得自豪感,收获社会认同和荣誉感。
盲盒经济中,因为打开盲盒前并不知道盲盒里面是什么,而且每个系列都有隐藏款,抽中隐藏款的几率连1%都不到,增加了盲盒的稀缺性。
“难得”的隐藏款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间,在闲鱼上,一款隐藏款的泡泡玛特售价在几百甚至上千元,存在极高的升值性,这增加了盲盒的价值,而抽中盲盒可以收到盲盒爱好者们的羡慕和崇拜则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自豪感。
综上,盲盒通过物质上潜在的巨大升值空间和精神上的炫耀满足感,促使消费者进行不断购买行为。
5. 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由法国哲学家提出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即在没有得到某样东西时,心态很平稳,而当得到了后,却越来越不满足。
而这个心理恰好适用于盲盒经济,很多未消费过玩具盲盒的人觉得盲盒是”智商税“,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痴迷于它,而当消费者一旦购买了一个盲盒后,往往会有”配套心理“,不断购买同系列的盲盒,想要集齐全套,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和愉悦感。
潮玩盲盒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个心理特征,通过不断联名打造不同系列的产品,让消费者“集“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上新“的速度,从而持续消费。
6. 认知偏差:赌徒心理
认知偏差指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
在认知偏差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沉没成本效应”,即当人们为一件事情已经支付了不可回收的成本,包括时间、金钱和精力后,往往会采取非理性决策,继续原来的投资,甚至增加投资频率;原因在于人们不想损失原先的成本,且存在侥幸心理,始终相信自己的预期可以到来。

盲盒经济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点。
当人们购买了盲盒却没有开出自己想要的商品时,会基于自己已经花了那么多钱,却还是没有集到心仪的商品;放弃就等同于前面花的钱和精力都白白浪费了的心理,再加上认知上不断强化自己可以抽到心仪的盲盒的暗示,从而再次购买盲盒。
3 现有盲盒分类
按照盲盒的价格高低和受众程度,目前市面上的盲盒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对于受众高的品类而言,目前少有倚靠联名活动和IP来构成核心卖点,其核心卖点还是聚焦于产品本身,而非精神上的情感因素;而对于受众度较低的品类,则比较喜欢通过IP和联名等活动吸引顾客,促进顾客购买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