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进入一个复杂的新环境时,依恋和探索的需求平衡不断发生变化,在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跟随孩子的速度。不要去催促孩子,及时给孩子回应和鼓励,让孩子感觉安全之后,他会慢慢的去探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全型依恋。
不安全型依恋
根据陌生情境实验,心理学家还提出了一些不安全型的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实验中,这种孩子是不在乎妈妈存在或不存在的,Ta 表现得很冷漠。有的时候呢,也误认为孩子很平静。妈妈离开或回来的时候,这些孩子都没有什么反应,就自己玩自己的。这些孩子看起来虽然很独立,但其实Ta 的内心是有很大的压力的,表面的冷漠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
当依恋对象离开的时候,有研究者测量这些孩子的心率,发现各项生理指标,都表明他们内心其实是很痛苦的,只是压抑着不表现出来。他们认为哭泣没用,只会带来痛苦,而不会让自己得到任何安慰。因为父母平时常常忽略或者控制他,于是孩子自己就干脆放弃了。
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完全无法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妈妈在的时候他总担心妈妈会离开。妈妈离开之前,他就非常警觉,妈妈离开之后呢,Ta 会表现得非常苦恼,反抗情绪很严重。任何一次很短暂的离开,都会让孩子出现大喊大叫的情况。
但是当妈妈回来以后,他对妈妈的态度又很矛盾——他既渴望被安抚又害怕被拒绝,就会表现出反抗和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比如抱ta时,ta会生气的拒绝推开。但是,让Ta 重新回去做游戏,去玩玩具又很不容易,宝宝会不停的看母亲。
这种矛盾型的孩子是怎么产生?父母平时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对孩子态度不太一致。有的时候特别特别的关心,有的时候又很冷漠,孩子就不确定父母是什么态度,从而形成很矛盾的依恋关系。
混乱型依恋的孩子:是兼具回避型和矛盾性两类的特征。这种孩子混乱没有目标,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父母不仅没有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还给孩子造成恐慌,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生活是危险的,这样宝宝会陷入到茫然慌乱中。
本来孩子的先天预设是受到惊吓时,要让父母来保护我,但如果父母也是危险源,孩子就会卡在我到底应该靠近,还是避开父母的矛盾冲突之中。
研究发现,被虐待的孩子容易出现这种混乱型依恋,另外,特别贫困的家庭或者有精神疾病、药物滥用等类似这种压力源下的家庭,会养育出混乱型依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