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也就是说,在雍正时期开始,大清便已经没有明确册立“太子”了,储君是谁,全靠皇帝自己决定,也只有等皇帝自己驾崩后,这个人选才会公开。
既然没有明确的太子,那么就没有明争的基础,当然皇子们依然还是会“斗”,但跟康熙九子夺嫡肯定是大有不同。
所以乾隆在位时期,他的儿子们没有因为“夺嫡”而大战,就是这个秘密立储制度带来的好处。
要说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康熙和乾隆这对爷孙乃是古代皇帝历史上的两个“标杆”。
康熙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
乾隆二十五岁登基,在位六十年,实际掌权六十四年,比康熙的辉煌还多四年。
不过他们爷孙二人看似在位时间相差不多,却有一个因素让他们二人和“儿子”的关系截然不同,那就是“岁月”。
康熙在位时间是长,但是康熙终年69岁,而乾隆却是89岁,康熙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在位十七年了,同样的年龄,乾隆才刚登基,所以因为年龄的不同,他们的儿子的命运也不同。
乾隆确实是中国古代掌权最久的皇帝,但乾隆这个做父亲的很无奈,他当了几十年皇帝,把大部分儿子都熬死了,在他在位的后期,还在世的儿子就只剩四个,年轻一点、综合能力强一点的也就只剩嘉庆一个了。
而乾隆的寿命绵长就算了,他的儿子,却只有康熙的一半。
若是不计算那些未命名便早夭的儿子,康熙一生有“三十五个皇子”,这个数量可谓是非常多了,乾隆一生则是只有“十四个皇子”,通过年龄和儿子数量的比较,这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不得不说,做谁的儿子都得倒霉,做康熙的儿子得和兄弟“争斗”夺嫡,做乾隆的儿子更惨,首先你得“活”得过他。
九子夺嫡的必然性,康熙也只是历史的执行者。
关于九子夺嫡,历史上有很多声音乃是指向康熙的“残忍”,因为九子夺嫡的源头,就是康熙公开废太子,然后又引导诸子争夺太子之位引发的一场“家庭灾难”,所谓九子夺嫡,看似只是几个皇子在斗法,可实际上牵动的影响乃是一整个皇朝的大半,是一场很恶劣的权力斗争。
可无奈的事实是,这种权力斗争,他并非是康熙这一位皇帝独有的,其实自古以来,这种“皇帝”和“储君”之间的矛盾就不少,而康熙也只是顺应着他的现状,引动了儿子们之间的“内耗”,目的是为了保全自己。
例如汉武帝时期,他和太子“刘据”的矛盾,都是因为汉武帝太过长寿、在位时间太长引起的。
例如唐高祖时期,他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就是因为能力差异引起的,最后李世民则是以“玄武门之变”一次性解决了“夺嫡”以及“皇位”问题,是这种矛盾之中为数不多的胜利者。
再例如唐玄宗时期,他和第一任太子李瑛、第二任太子李亨的矛盾,也都是因为唐玄宗寿命太长引起的,所以后来李瑛被唐玄宗处死,李亨也在安史之乱中趁机夺位登基。
所以从康熙的“前辈”们的经历来看,皇帝跟储君,本质上就是一对常态的矛盾,父子和谐永远是少数的,像朱元璋和朱标那样的关系,简直是罕有。
而皇帝和储君的矛盾,核心之处说起来也不复杂,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皇帝命太长,太子等不急,皇帝不想让位,只能让儿子们厮杀内耗”。
意思也就是“转移矛盾”。
除开李世民这种独特的“能力矛盾”(指李渊的能力不如李世民)外,绝大部分皇帝和太子面临的都是“寿命矛盾”,康熙也属于后者。
作为康熙的嫡子,胤礽一出生就被康熙百般宠爱,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立为太子了,年轻的康熙对太子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胤礽所用所学所享、都是最顶级的资源,康熙这样子去做,就是为了培养出一个比他更优秀的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