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康熙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儿子太优秀了,开始“等不及”了,那该怎么办?
事实上康熙也有可能不是没想到,他只是从没对自己的寿命有过那么大的自信,因为康熙自己得过天花,他难免会觉得自身会有点“暗伤”,等到太子胤礽彻底成才的时机,他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如此一来,便可无缝衔接。
但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当康熙在位快五十年的时候,胤礽慌了。
皇帝把太子熬死的事情,古代又不是没有过,唐玄宗就把自己很多儿子熬死了,所以胤礽自己不想成为这个倒霉的太子,于是他开始和康熙有了矛盾,这种矛盾是源自于胤礽的不安,也是来自于康熙对他倾心培养多年的能力带来的底气。
说白了,康熙自己“养子成患”了。
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和胤礽的矛盾白热化阶段,康熙果断引动“诸子之战”,因为在此之前,大阿哥、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受到了康熙的“暗示”,他们是知道康熙的想法的,而且也愿意进入这个阳谋。
整个九子夺嫡中,最痛苦的莫过于胤礽了,因为他本身是无辜的,只是命运把他推到这一个地步了,要知道,他当了几十年太子了,而且都已经监过国了,他已经具备一定的威信和身为皇帝的“业务水平”了,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他,让康熙不放心。
康熙唯恐胤礽趁着他午睡都发动造反,只是这种事情也只是假设,而康熙更不可能提前禅让皇位,既然如此,那就让他这个爱子“渡劫”吧。
于是大阿哥、八阿哥都想尽办法把这个前太子打入尘埃,只要胤礽不翻身,未来就是他们的。
其实整一个九子夺嫡,康熙操控的过程是非常潦草而且目的明确的。
潦草在于康熙在十数年的时间里,根本没有给出什么合理的“储君”标准,这导致他的儿子们自相残杀。
目的明确则是体现在康熙先后打压了有能力、威望的大阿哥、八阿哥,说白了,康熙就是跑来“钓鱼执法”的,他根本就不是选嫡,他是将这些有野心有能力的皇子给“诱导”出来,然后给自己消除隐患。
所以最后才有了雍正登基那般的匆忙,雍正登基早期的麻烦,可以说全是康熙留下的烂摊子。
雍正的“太子”新模式:秘密立储制度。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在他去世之前,他没有给出朝堂任何暗示,没有公布他心中最满意的人选是雍正,所以康熙的“传位遗诏”,让雍正吃尽苦头。
别看雍正迅速登基了,好像局面就掌控住了,事实上雍正前两年的皇位十分不稳,“八爷党”众人压根不买康熙的账,对雍正百般刁难,后来雍正还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受了很多侮辱才解决了这些隐患。
于是雍正自己一开始想明白了,以后这种“夺嫡”的事情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想解决这种赤裸裸的夺嫡局面,操作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不公开立储,这也就是“秘密立储”制度。
要知道九子夺嫡的表现是什么?
是诸皇子明争暗斗,夺得太子之位,这种公开的身份,就像是大海鲨鱼群头顶上的鲜血,让鲨鱼疯狂,所以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干脆就把这个太子“藏起来”,最好是连“太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太子。
所以雍正一开始就把乾隆的名字写在了“诏书”里,然后把这份传位诏书放到了“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这等于是告诉众人,储君我已经选好了,你们可以猜是谁,但别问我,只有等我驾崩了,这份诏书才会彻底真相大白。
如此一来,各位皇子们就不争了,因为雍正选的人都已经确定了,有能力的就会觉得,雍正的这份诏书上面写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自己,那既然有可能是自己,那么还争什么争,而那些没什么能力的,有自知之明的皇子也根本不会觉得是自己,他们更不会被卷入“夺嫡”的大战中。
所以雍正是很洞悉人性的,也是他这一招,让他的二哥胤礽成为大清史上最后一个被公开确立的“太子”,这是一场储君制度的改革。
乾隆:儿子太少而且命不长,根本没有父子矛盾。
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不是雍正专属的,这是雍正真的拿来当作“传世制度”来用的,所以他的继位者乾隆,也同样使用了这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