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文/酒翁(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为什么乾隆和康熙都一样孩子众多,乾隆的儿子们却没有出现夺嫡现象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角度来回答。
第一角度:夺嫡的原因。
夺嫡夺嫡,前提是得有“嫡”可夺,康熙的儿子们之所以发生夺嫡的原因,则是因为康熙在很早就开始确定了太子的人选,也就是说,康熙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就明确了接班人。倘若这个接班人品学兼优,能力出众,我估计也不会发生夺嫡的事情,可偏偏康熙努力扶持的太子,却是个草包,最后竟然做了好多出格之事,康熙不得不最后废除了这位太子。可见,很早就确定太子人选,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太子极有可能出现能力不足的情况。
太子一废除,皇储之位空虚,虽说康熙无心立储,但康熙其他几位儿子们,早就羽翼丰满,不仅有了自己的阵营,更为关键的是大家都盯着这个空虚的皇储之位。互相残杀、互相设计陷害,反正怎么能搞垮对方怎么来。一时之间搞得这位千古一帝的康熙爷也是头疼不已。由此可见,这个皇储之位不仅不能随随便便设,也不能过早设,更为关键的是你设了就不能空着,空着就代表大家都有机会,康熙老爷子不确定人选,那下面的人当然就会伺机行动,使出自己的各种看家本领。
而乾隆之所以没有发生,是因为到了乾隆朝时期,早就开始实行秘密立储的机制,说白了就是定谁为太子,只有乾隆自己知道,这个办法的好处就是让儿子们无法猜测到具体是谁,因此无法开展残害行动,所以,就没有夺嫡的说法。
第二角度:儿子们
广义的说乾隆和康熙都是子嗣众多,但这多归多,实际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不一样。首先,康熙在数量上比乾隆还是多不少。康熙一共是35个儿子,乾隆只有17个。而成年的,康熙是有20个,乾隆只有10个。真正有夺嫡实力的,康熙有九个,乾隆。。。到乾隆驾崩时,只有4个。。。。由此可见,两人在实际数量上还是有着差距的。
其次,就是看这些儿子们的质量了,放眼大清朝,出了名的皇子阿哥都是在康熙时期,什么胤礽啊,胤禛啊,胤禩啊,胤禟啊,胤俄啊,胤禵啊,可偏偏这些儿子们不仅仅是靠夺嫡出名,每个人还都是有一首能耐的,例如胤祥和胤禵,都是可以带兵打仗的阿哥,胤禟更是会好几种语言。一句话概括就是:康熙的儿子们质量都出奇的高。
而反观乾隆的儿子们呢,不说死了不少,关键活下来的,也没几个可以拿出来看的,有的沉迷酒色,有的沉迷文学,书法倒是一流,可就是无心从政。充其量都是富二代,官二代。要真要他们管理国家,就怂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排行十五的儿子最后当上了皇帝。
综上,夺嫡必须得有两个先决条件:1、得有“嫡”可夺,倘若都没有设立太子之位,那压根就没有夺嫡的机会。2、这夺嫡并不是靠数量,关键乾隆的儿子也没几个。更为关键的是既然是夺嫡,那肯定得“夺”起来,可乾隆的儿子们,不仅人数少,更为关键的是大多数人的心思压根就不在皇位,在酒色,在文学,压根就不构成“夺”这个势。
所以,这夺嫡看的可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乾隆和康熙虽然在位时间都超过了60年,但是登基的年龄上相差甚远,换句话说,乾隆因为自己的长寿把自己的不少儿子都给熬死了。
1661年,康熙登基的时候只有8岁,在位61年,1722年去世时,康熙69岁。
1735年,乾隆登基的时候是25岁,在位60年,还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1799年去世时,乾隆已经是88岁的高龄了,是清朝皇帝里面最为长寿的皇帝了。
也就说乾隆比康熙多活了将近20年,千万不要小看这20年的差距,毕竟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古代,长寿20年就意味着有很多子嗣就要死在自己的前面,而事实上也是如此,能够活到乾隆去世时的皇子数量,要远远低于康熙去世时剩下的皇子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