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一些朋友喜欢清晨运动。虽然不少人提出糖尿病人应避免晨练,因为考虑到糖尿病人空腹运动时易出现低血糖,同时早晨的空气也不好,冬天还有冷空气的刺激等。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已养成了晨练的习惯,而且感觉不错,血糖控制也好,那就不一定非要改变。重要的是要知道预防低血糖和掌握运动的注意事项。建议糖尿病人最好先少进一点食物再运动,特别要避免早晨服药后或打胰岛素后不进食就运动。
不过,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进行运动。运动量过大时,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升糖激素释放增多,从而让血糖升高。
适宜运动的人群: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型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糖耐量异常(IGT)及糖尿病高危人群(空腹血糖>5.6mmol/L,餐后2h血糖>7.8mmol/L)。后者是糖尿病教育的最佳人群,通过运动指导,可以使这类人群的血糖得到逆转,而有可能不会发展成为糖尿病。
暂时不宜运动的患者:血糖极不稳定的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180mmHg),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严重的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的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患者,发热、严重感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急性酮症酸中毒患者或者有严重外周神经病变的患者。糖尿病足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上肢运动。
糖尿病患者运动方式的选择和强度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同的患者应该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散步、快走、气功、太极拳等;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可选择中等强度、时间不宜过长的运动,如快走、慢跑、健身操、交谊舞等;妊娠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低风险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步行、广播操、健身操等;糖尿病肾病患者应选择强度低、短时间的运动,如散步、广播操、气功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选择强度低、时间短、风险较低的运动,如气功、太极拳、广播操等;糖尿病眼病患者切忌剧烈运动,可选择身体移动相对小的活动方式如气功、太极拳、广播操等;糖尿病脑卒中偏瘫患者应首选健康肢体的功能锻炼,再进行患侧肢体的被动锻炼,如头、颈、上下肢、腕踝等关节的运动,注意活动量不可过大;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应选择适合病情又易于坚持的运动方式,如步行、原地踏步、上肢运动等。
这里介绍几种健康运动的方法,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1)普通散步法:每分钟60~90步,每次20~30min,适宜糖尿病老年患者及妊娠糖尿病患者。
(2)快速散步法:每分钟90~120步,每次20~30min,适宜糖尿病中老年患者。
(3)摆臂散步法:每分钟90~120步,每次20~30min,步行时两臂用力前后摆动,可增加肩关节、肘关节、胸廓等部位的活动,适宜糖尿病稳定的中老年患者。
(4)摩腹散步法:轻松的散步及腹部按摩,有助于防治消化不良和胃肠道疾病,每次20~30min适宜老年糖尿病患者。
(5)扭体散步法:一边扭动身体同时活动腰腿,每次30~40min适宜糖尿病中老年患者。
(6)原地踏步法:在室内1平方米之内原地踏步,每分钟100~120步,每次时间20~30min,此方法适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运动时需注意的问题
在运动前患者应该做好心肺功能及糖尿病方面的全面检查,并咨询医护人员是否适合进行运动。如果适合运动则应该与医护人员一起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运动时选择质量较好的运动衣、运动鞋及棉袜。天气较好时可选择室外运动,但是刮风、下雨、下雪或天气过冷过热的时候应该选择室内运动。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选择在腹部注射胰岛素,应该避免将胰岛素注射在大腿或上肢等活动较剧烈的部位,以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