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为什么苏轼会在亡妻死后十年写下这首词作?
程夫人出身门阀世家,知书达理,是个大家闺秀,同时她又是个思想独立,坚毅果敢的女性。程夫人对苏轼的人生教育,一直深深得影响着苏轼。
可如今,他刚刚金榜题名,母亲却撒手而去,苏轼无法释怀,整日借酒消愁,王弗见状,安慰道:“我知道你的苦,母亲也知道,若她泉下有知,定会难过,母亲只希望你能快乐!”
苏轼闻言,愣了片刻,随后紧紧握住了王弗的手,还好,你还在我身边!

公元1061年,26岁的苏轼又参加了北宋王朝最高规格的制举考试,这是皇帝特别下诏并且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一种考试制度。
能否参加考试的人都是佼佼者,而能否考中的则是凤毛麟角,意味着前途无量。此次考试,苏轼的文章再次得到了仁宗皇帝和司马光等考官的赏识,被点为制举第三等.。
这是北宋开设制举考试以来,绝无仅有的好成绩,可谓是“百年第一”。这次,因为宋仁宗的赏识,苏轼被差遣至凤翔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总是以最诚挚的赤子之心待人,从来不分贵贱。
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身在官场,如此不谙世事,总是令王弗担忧不已。
好在,王弗心细如发,通晓人情,对人事的认识是比苏轼更加透彻和务实,她说“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于是,每每有人登门拜访苏轼,王弗便悄悄躲在屏风后面听苏轼与客人的谈话,待客人走后,便会向苏轼吐露自己的看法。
“此人言辞闪烁,阿谀奉承,不可深交。”
“此人断不会与你长久,他日你若落难,他必远离你。”
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当时的苏轼,听罢王弗的建议,并不解其深意,直到多年以后,乌台诗案一起,他被贬黄州、惠州,再到儋州,每次都是必死的结局,这其中都有曾经好友的身影。
这时,苏轼才明白妻子话中的深意,原来她竟然如此通透,时时刻刻都在护着自己。

苏轼与王弗年少结缘,总以为能执子之手,共赴鸿蒙。可是,天命无常,妻子还是离他而去了。
这一年,王弗不过27岁,她倒在苏轼的怀中,泪眼朦胧。她想要伸手去抚摸丈夫脸颊,可最终无力垂下。
我的少年郎啊,从此山高水远,踽踽独行,愿你一直都是山间那个唤鱼的少年。
苏轼望着怀中的妻子,目光悲戚,时间留不住深情,也留不住爱人。他满是无助与茫然,可是王弗再也不会轻抚他的背,温柔缱绻地安慰他了。
王弗去世后,苏轼护送妻子的灵柩回到故乡,在那里整整守了她三年。
从晨曦微露到暮色四起,他日日坐在妻子的坟茔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生活的琐事。没有了王弗,曾经那个轻狂的少年成了沉沦生活的中年人,心中一片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