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为什么苏轼会在亡妻死后十年写下这首词作?
为了不让妻子孤单,他亲手种下一棵又一棵的雪松。当微风袭来,三万棵雪松沙沙作响,夫人,你可曾听见这雪松的诉说,这是我托它们带去的思念。

02
相顾无言
三年丁忧期满后,苏轼娶了王闰之为妻。王闰之小了苏轼十一岁,是个温婉中透着坚强的女子,他本不愿再娶亲,可她是王弗的堂妹,这门亲事是妻子临终前的嘱托。
对于王闰之,苏轼充满了愧疚。她虽不及王弗钟灵毓秀,满腹诗书,却也是进士之女,相貌可人,若不嫁给苏轼,定能寻得门当户对的良人,恩爱一生。
苏轼给不了王闰之爱,他心心念念的只有故去的王弗。可苏轼不知道,为了嫁给他,王闰之等了他整整三年。
人人都以为,王闰之是为了不负姐姐的重托,将自己磨成了老姑娘。可只有她自己知道,除了那份重托,还有她对姐夫埋藏已久的爱意。
在姐姐与姐夫举案齐眉,温柔缱绻的岁月里,王闰之始终远远地看着。她被苏轼的才华所折服,被苏轼的温柔所吸引,忘不掉姐夫那双深情的眼睛,仿佛其中有万千星河。
后来,姐姐去世,她等了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想要的不多,当好一个继母的角色,照顾好姐姐留下的幼子苏迈,能时常陪伴在苏轼身边就好。

新婚之夜,喜烛燃尽,苏轼望着眼前羞涩的女子,轻声问道:“你可有名字?”
女子羞涩地低下头,小声地回道:“在家里,他们都唤我二十七娘。”
苏轼闻言,略带笑意道:“你既生于闰月,我便给你取名闰之,王闰之可好?”
女子从未想过,新婚之夜,他会为她取名,羞涩地点了点头:“我很喜欢。”
那一刻,王闰之有了一瞬间的恍惚,她想,若是自己能努力追赶他,是不是也能像姐姐那样,终有一天能站在他的身边。
可是,感情二字,不是努力了,就可以改变的!
王闰之没有辜负姐姐的重托,待苏迈很好,三子如一,爱出于天。对苏轼更是如一盏明灯般,时时温暖着他。
王闰之的付出苏轼都看在眼里,除了敬重,他给不了她更多的感情。他心中的位置始终是给妻子王弗的,曾经那个唤鱼池边的少女,盈盈的目光,始终刻在他的心里,不曾模糊。

新婚过后,苏轼受诏重返仕途,当时正值北宋名臣王安石实行变法,满朝大臣分为两派,拥护变法的大臣们认为,此举能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
而苏轼的大部分师友,包括当初欣赏他的欧阳修在内,因为反对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在苏轼眼中,这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期间,苏轼给宋神宗上了多份奏折,系统阐述了自己反对变法的理由和态度,并请求尽快停止变法,这让王安石大为恼火。
王安石想方设法削减苏轼的影响力,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苏轼渐渐感觉到了处境的危险,为了躲避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