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为什么苏轼会在亡妻死后十年写下这首词作?
她无法像姐姐那样在事业上给予苏轼帮助,但是,她能陪着他过清贫的日子,陪着他一起承受风浪,无论在得意还是失意时,始终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高太后是一个保守派,刚一掌权就废除了新法,贬斥新党,大量启用旧臣,于是,曾经被贬斥在外的苏轼等人都被高太后召回,委以重任。
苏轼仕途顺利,一度被升为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这七八年,可以说是苏轼政治生涯最风光、最胜利的时期。

公元1093年,苏轼调任颍州,此时,王闰之已经陪伴了他25个年头了,这也是苏轼最为动荡不安的25年,她始终用自己最笨拙的方式,守着这个年少时便钦慕的爱人。
当苏轼在官场处处受到针对,夜不能寐时,当苏轼承受牢狱之灾,夜夜惊醒时,这个坚强的女子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用温柔的话语一遍遍劝慰着失意的苏轼。
王闰之尽力了,可惜,苏轼依然没能爱上她。
一日,颍州的梅花开得热烈,王闰之不禁有些看痴了,喃喃低语道:“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
苏轼见她如此,随即附和道:“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闰之听罢,愣住了。她终于明白了,她不是他的离人,亦不能使他断肠,无论她怎么努力,她都变不成王弗。
她释然了,不再抱有期待,不再奢望苏轼对她有爱,也许没有了希望,人生便开始灰败了。不久之后,王闰之生了场重病,身体每况愈下,最终撒手而去。
苏轼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他感念王闰之的默默付出,他无法给她想要的爱,那就在百年之后,陪她长眠地下吧!
王闰之终其一生也未得到苏轼的爱,她以为,那个像极了王弗的少女或许能得到苏轼的一丝情谊,可惜,她到底是低估了苏轼的深情!

03
年年断肠
那一年,苏轼自请离京,调任杭州,恰逢江南好风景,既来杭州,岂能不到西湖。那日丽阳普照,波光潋滟,丝竹悠扬,美人如画,西子湖畔,长袖徐舒,轻盈曼舞。
舞池中央,一女子容颜绝丽,舞技高超,引得众人拍手称赞。一曲舞罢,女子入座侍酒,此时的她已经换了装束,清新脱俗。
少女灵动的模样让他有一瞬间的恍惚,好似回到了19岁那年,初遇王弗的场景,不觉低吟出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