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解缙的这首打油诗做得并不高明,却很实用,所谓百兽尊不就是皇帝吗,这首诗就是告诉朱棣,他是一国之君,天下归你所有,但父子之情是无法替代、也不应抛开的。

朱高煦深受你的宠爱,但你也不应该忘记朱高炽和你的父子之情啊。
朱棣停下了脚步,他被深深地打动了。虽然朱高炽是半个废人,虽不如朱高煦能干,但也是我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他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但他一直都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从没有犯错,一直也很孝顺。
就连杨士奇都能够为朱高炽舍身赴死,因为他被朱高炽的仁爱之心深深打动了。杨士奇语重心长地告诉朱高炽:“你宅心仁厚,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很贤明的皇帝。”
而朱高煦想抢夺皇位的继承权,并且也这么做了,甚至不惜使用阴谋诡计,朱高炽全都知道。面对朱高煦的无耻行为,朱高炽不但不记恨,反而多次为朱高煦辩解。
有时,朱高煦犯错了,朱棣要惩治,朱高炽每次都为朱高煦求情。所以朱棣都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深信,朱高炽对敌人都如此仁爱,如果当上皇帝,一定会施行仁政。

也正是如此,朱棣作出了决定。他命令,立刻召见朱高炽,并正式册封他为太子。
从此朱高炽成为了太子,他终于放心了,支持他的一派大臣们也终于放心了。
这场夺位之争似乎就要以朱高炽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场争斗才刚开始,朱高煦败给哥哥后,开始耍各种阴谋。
至于,后来朱高煦各种作死,效仿乃父,造反反侄,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犬!
最终被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所杀,这不知是不是上天对朱棣残暴的惩罚。

写到最后
朱棣渴望建立千秋大业,需要一位非常强硬的继承人,汉王朱高煦像朱棣一样孔武有力,有谋略,有毅力,简直就是朱棣第二。而朱高炽如此文弱,长相更不讨朱棣喜欢。
朱棣之所以选择让腿脚不便的儿子朱高炽继位,总结原因有三:一是有“好圣孙”朱瞻基的神助攻,直接影响了朱棣的决定。二是皇位传给长子的观念极深。三是这个残疾儿子宅心仁厚,有担当,能成为明君。
然而,朱棣“靖难之役”的关键时刻,对朱高煦说的那句“勉之,世子多疾!”就是为了让他竭尽全力帮他打赢盛庸。后来提到太子,朱高煦就恨,恨得咬牙切齿,恨当初为了这张空头支票白出力一场,朱高煦感到上天对他不公平。想当初,攻打应天时,如果没有他朱高煦援军助战,别说朱棣能够当皇帝,可能连小命都没有了。
永乐大帝朱棣,皇位得之不易,为什么选了又胖又残疾的儿子继位?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高炽登基为帝,只是在位时间很短,也只有一年。朱高炽长相很一般,还肥头大耳,另外朱高炽腿脚有问题,也许曾得过小儿麻痹,行走的时候需要有人搀扶。
其貌不扬、身有残疾的朱高炽,最终却被朱棣立为太子,几经曲折之后,朱高炽还是继承大统。为何英明神武的朱棣偏偏选择朱高炽作为继承人呢?
第一个原因:嫡长子继承制
自古封建王朝都大多以嫡长子来继承皇位,对于皇室来讲,嫡长子就是皇后的长子,从商朝开始,这个宗室制度就流传了下来。在明代,祖宗家法还是很有一席之地的,皇帝是一朝天子,但立太子问题上,很多大臣也会参与其中。
甚至大臣们会以立太子事宜为己任,一旦皇帝在继承人问题上有分歧,雪片般的奏折就会飞到皇帝的办公桌前,也会令皇帝不堪其扰。在考虑继承人问题上,朱棣主要考虑的就是立嫡长子朱高炽,这个在明面儿上最靠谱,哪怕朱高炽有残疾,立他为太子有理有据,大臣们也会认同。
第二个原因:朱高炽有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