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就算朱高煦去找朱棣,朱棣也有话说:“没错,我当年说过这句话,可没说要立你为太子啊!那都是你自己想象的。”

看到这里,大家有可能会说,朱棣真是厚脸皮,那么明显的暗示,过后都不承认了。不过,大家细想一下,在工作中,我们遇没遇到过这样的领导呢?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大家对朱棣的做法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下一篇文章更精彩,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朱棣并不喜欢他这个残疾的儿子朱高炽,但却十分喜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自幼聪明伶俐,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很可能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机灵的好儿子。
其实朱棣本心而言,想传位的不是朱高炽,而是朱高煦,因为朱高煦立有大功,而且长得比较帅。而朱高炽却是个残疾人,要当最高统治者,形象上确实差点。
那么,后来朱棣又为何选这个腿脚不便的朱高炽继位呢?

一张空头支票
朱棣在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后,发动了最后的进攻。他陈兵于浦子口,准备从这里渡江攻击京城,而他没有料到的是,在这最后的时刻竟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抵抗者是盛庸,他率领着南军士兵做了殊死的反击,并打败了北军,暂时挡住了朱棣。盛庸确实无愧于名将之称号,他在最后关头也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了顽强地坚持下去。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虽然他并没有把这种忠诚保持到底。
盛庸的抵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棣的军队长期征战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士兵们士气低落,希望回去休整。这一次朱棣也动摇了,因为他也看出部队确实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再打下去可能会全军崩溃。
就在朱棣有了退走的想法时,次子朱高煦带领援军前来助战,这可是帮了朱棣的大忙。

所谓天助有心人,朱棣十分兴奋,拍着自己儿子的背深情地说道:“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这个所谓世子就是长子朱高炽,此时他的这句话,在朱高煦听来无疑是一个传位于他的指令。
所以朱高煦肯定会拼命,毕竟打下的江山将来全部都是自己的,自己不拼命谁会拼命?
于是,朱高煦为了这一支票,拼了命攻打盛庸,在的全力支持下,北军大破盛庸,之后一举渡过长江,到达了最终的目的地京城。
不过,朱棣其实只是说世子身体不好,也没有说要传位给他,朱高煦误以为父亲承诺继任者就是他了。
岂不知,对于朱高煦来说只是一张空头支票。

不知后来朱高煦有没有找父亲朱棣兑现,反正,我们知道的是朱高煦的皇帝梦并没有实现!
当然了,朱高炽也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他的祖父也曾不断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动。
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炽“手下只有一万士兵,却巧妙挫败了李景隆的一次攻击,替朱棣争取了更多时间,这一次他表现的责任感和正确的判断力,有助于改变朱棣对他的看法。
这一次靖难之役,朱高炽利用北方的严寒,在城墙上灌水,使北平城变成一座冷冷的、坚不可摧的冰城。第二天,李景隆引军攻打的时候,被眼前冷气森森的冰城给吓住了。

因此,朱高炽不是一个迂腐的文弱之人。在关键时刻,他能担当重任,也会拿起武器,捍卫国家利益。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初的朱高炽没有守住北平城,朱棣就会成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北平是朱棣争夺皇位的根基,没有朱高炽为他守住北平城,他就不能抢到皇位。
在靖难之役,朱高煦打的是前锋,功劳不小;但是,也不能忽略朱高炽这位守御大后方的人的作用。
因此,朱棣对于继位人选便犹豫不决,而朱高煦是大家公认的精明人,但要论机灵程度,还是不如他的父亲,他似乎忘记了支票只有兑现才有效,虽得到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的空话,却从此就没有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