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朱棣当时虽然说,世子身体不好,让朱高煦努力,但并没有明确说要传位给他,其实一切都是暗示,换句话说,都是你朱高煦自己想象的,你非要那么理解,为父也没有办法。
碰上这么会耍无赖的父亲,朱高煦也是没有办法了,不过朱棣虽然不再提当初那句话,但朱棣也没有立即将嫡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也就是说,朱高煦同样有机会,只不过这次要重新竞争了。
1404年,也是永乐二年,这时候已经稳固皇位的朱棣,终于把立太子提上了日程,其实直到此时,朱高煦依旧认为自己的机会非常大,而且朱棣似乎也更钟情于他。
当时,几乎所有武将都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原因很简单,朱高煦是他们的好战友,战友将来上台后,自然能捞到实惠。
不过,与此相反的,几乎所有文臣都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原因也很简单,朱高炽文化底蕴非常高,懂读书人、更懂文臣,和文臣的关系也好,这样的人上台后,文臣自然能获得重视。
其实,自古以来就一直有一个鄙视链,虽然武将一直认为没有自己就打不下江山,更守不住江山,天天牛哄哄的,可文臣却把这些武将当作莽夫,认为他们根本不会治国。

这时候,武将就对朱棣说,朱高煦擅长征战,特别是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太子。
文臣一听不乐意了,你们要非得说“靖难之役”,那朱高炽还在这期间组织了“北平保卫战”呢!没有朱高炽的坚守,你们连大后方都没了,拿什么继续打仗?
而且,文臣还提到一句让所有人都无法反驳的话,文臣说从历史的经验看来,如果不立嫡长子,国家很容易产生大乱。
就这样,文臣和武将僵持起来,朱棣一时之间也没了主意,于是他就私下里把几个重臣逐一找过来征求意见。
不过,他们去了之后,大多还是之前那套说辞,没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也把朱棣搞得是心烦意乱。
这时候,内阁首辅解缙的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话说当时朱棣私下召解缙入宫后,开门见山地问解缙,应该立谁为太子。

解缙立马说,应该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然后就又重复了一遍之前那套说辞,朱棣听后沉默不语,因为他此时已经有点中意朱高煦了。
一来他之前在战场上许过诺,二来朱高炽确实身体不好。其实,当年战场上,朱棣对朱高煦说的话,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发自肺腑的真话。
但这时候,解缙却用三个字改变了朱棣的想法,解缙说:“好圣孙!”听了解缙的话后,朱棣眼前一亮,与解缙相视一笑后,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所谓“好圣孙”,指的就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据说在朱瞻基出生后,朱棣见到这个孙子第一眼时,就觉得朱瞻基脸上一团英气,非常像自己,为此他高兴地说:
“此乃大明王朝之福也!”
可以说,朱棣当时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因此解缙提到“好圣孙”后,朱棣立即改变了之前的想法,因为只有立朱高炽为太子,自己心中的“好圣孙”才有接班的机会。

很快,朱棣就让解缙撰写立储诏书,昭告天下,立朱高炽为太子,而在“靖难之役”中的大功臣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
至于,后来朱高煦不服太子朱高炽,然后各种作死,最终被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所杀,就是后话了,与我们今天的问题无关,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以后有机会单独说。
综上所述,朱棣选择让腿脚不便的儿子朱高炽继位,一来这个儿子宅心仁厚,能成为明君;二来有“好圣孙”朱瞻基神助攻,影响了朱棣做决定。
其实,总体来看,朱棣在“靖难之役”的关键时刻,对朱高煦说的那句“世子身体不好”,其实就是给朱高煦开了一张空头支票,为的就是让朱高煦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帮他打赢盛庸。
至于,打赢之后是否兑现这张支票,那就要看朱棣的意思了,我们不知道,朱高煦后来有没有找过朱棣,要求兑现这张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