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幼子朱高燧。朱棣虽然子嗣不多,但每个都是人才。老大擅长治国理政,在北京保卫战中也有亮眼的表现;老二是个天生的武将,在靖难之役中曾经多次拯救燕军于生死存亡之际;老三虽然在两位哥哥面前稍显平庸,但既然朱棣能让他主政北京,也说明是认可他的能力的。
朱高炽是嫡长子,在皇位继承权上有天然的优势,但他登基为帝的路程却颇为坎坷。

不被太宗所喜
众所周知永乐大帝是马背上的皇帝,不但能文能武,还英气逼人。在他的设想中,储君应该像他一样英武不凡。
但我们的太子爷朱高炽,却与他皇帝老爹的要求相距甚远。朱高炽身体痴肥,据说有200多斤,而且腿脚还有点毛病,是个瘸子。另外朱高炽喜欢文墨,对舞枪弄棒并不感兴趣。基本上朱棣喜欢的优点,都被朱高炽同学完美地避开了。

对自己的这个长子,朱棣是非常看不上的。他靖难成功登基为帝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立太子。从他本心出发,是不喜欢朱高炽的,因此也不想立其为储君。
强有力的竞争者
既然不喜欢这位嫡长子,那么朱棣有钟意的人选吗?答案是有,就是他的次子,后来的汉王朱高煦!

与大哥朱高炽不同,朱高煦各个方面都像是父亲的翻版。能打仗,有军功,还长得一表人才。在靖难南征中,朱棣曾经几度遇险,多亏有朱高煦辅佐才能化险为夷。朱棣在激动之余,也曾对自己的次子许下过承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多努力!
《明通鉴·卷十三》:
六月,癸丑朔,燕师将渡江,盛庸扼之于浦子口,败之。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
朱棣的话,无疑是给了野心勃勃的朱高煦一针强心剂,让他在之后的夺嫡之争中异常活跃。
朱高炽能胜出的原因
从上面的介绍能够看出,虽然朱高炽占据了嫡长子的礼法优势。但他的储君之位却非常不稳,时刻有被自己弟弟取代的威胁。
那么最终他又是凭什么让老爹下定决心,支持自己这个不被看好的长子呢?我觉得原因有三:
1.自身贤明,不落口实
朱高炽在日常监国主政中十分得体,既不会抢了老爹的锋芒,又把国家治理地井井有条。

朱棣能五征蒙古,六下西洋,编著永乐大帝,缔造万国来朝的盛世大明,背后都离不开太子爷朱高炽的辛勤耕耘。毕竟永乐大帝干的每一件事都是旷古烁今的,需要天量的钱粮补给。能保证把这些事都干好,还让百姓安居乐业,又不使国家财政崩溃,谁的功劳最大?当然是太子爷朱高炽了。
朱高炽的治国能力有目共睹,为人又低调谦和,从不敢有半点僭越,一直都是谨小慎微地活着。
虎毒还不食子呢?在面对如此懂事的太子时,朱棣实在找不到废了他储君之位的理由。
2.文官集团鼎力支持
朱高炽为人谦和有礼,在对待文武百官时,从来不摆架子,永远是礼贤下士的态度,也鲜有训斥臣子的事情发生。因此,文官集团对太子印象极好。

大明太祖太宗都是千古一帝,但也都是铁血暴君,文官集团被吓怕了,实在不想接下来一位皇位还是这副模样。而朱高煦自幼就恶名远播,简直是个无恶不作的小霸王,当年不但朱元璋讨厌这个孙子,连舅舅徐辉祖都厌恶他。假如这样的人当了皇帝,那百官更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反观太子朱高炽就不同了,他是典型的儒家好学生,脾气好,性格好,与文官有共同语言,也能虚心纳谏。如果太子爷能顺利继位,百官不但有好日子过,还能实现“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政治愿景,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