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浦子口之战中,朱棣看到赶来救场的朱高煦,大喜过望,拍着他的背,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好好干,你的大哥身体不好。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欲且议和北还,会高煦引北骑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殊死战燕王率精骑直冲庸阵,庸军小却。

这句话,实在太暧昧了。
可以理解为,朱棣只是纯粹地,偶然地,在这么微妙的场合,叙述了一个朱高炽身体不好的事实。
更可以理解为,作为大哥的朱高炽身体不好,朱高煦大有希望,成为朱棣的继承人。
而朱高煦,理所当然地把这句话放在了心上。
他奋勇杀敌,跟着朱棣进入南京城,看着朱棣登上了皇位。
而远在北平的朱高炽,则只等到了朱棣的一条命令:北平改名为北京,朱高炽镇守北京。
此时的朱棣,是大明的天子。南京,是大明的都城。而作为朱棣嫡长子、燕王世子的朱高炽,只能留在北京。
《明史》: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大局已定,朱棣也登上了皇位,就该考虑立太子的事了。
而且这种事还不好拖。朱棣已经42岁了,在古代,这个年龄算半个老人家了。他的几个儿子,也早已成年。
历史上的皇帝,在这种时候,早就把太子定下来了。
但是朱棣,却把这件事拖了整整2年。
他实在拿不定主意,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立自己不喜欢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还是任性一把,立自己喜欢、靖难中也立了大功的朱高煦做太子。

朝中的大臣,也分成了两派。
以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为代表的武将,站在朱高煦这边,
《明史》: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
而文官们,大多支持朱高炽。
《明史》:独忠以为不可,在帝前历数古嫡孽事。……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犹豫了整整2年,考虑了整整2年,和大臣商量了整整2年,终于,在永乐二年,把朱高炽从北京召到南京,立为皇太子。
《明史》: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

朱棣最终选择了朱高炽,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一、朱棣要“拨乱反正”
朱棣的皇位,不是他的父亲朱元璋传给他的,而是他自己起兵,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上抢过来的。
在唐朝,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之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但是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控制父亲,夺得了皇位。
接下来,李世民的皇位继承,又出了岔子。他的长子李承乾造反被废,他出于私心,没有按照继承顺序,立嫡次子李泰为太子,而立了嫡三子李治。

这给唐朝开了一个非常坏的头:唐朝的皇位,可以无视继承法,靠实力抢过来。
从那之后,唐朝没有多少次皇位交接,是正常传承的,是没有争议、血腥和杀戮的。
如今,朱棣已经靠起兵夺得了皇位。他的皇位能不能顺利继承、平稳过渡,有可能影响后世的皇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