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朱高炽得到了几乎全体文官的鼎力支持。每当太宗皇帝有易储想法的时候,文官们都会奋不顾身强烈反对。无论是面对贬官还是打板子,甚至是杀头,都没法让这群官员屈服。搞得朱棣十分头疼,简直是毫无办法。
3.好圣孙的神助攻
民间一直有“隔辈亲”的说法,在皇家也同样适用。最受朱棣宠爱的人并不是次子朱高煦,而是嫡长孙朱瞻基。

朱瞻基自幼聪颖且英姿勃发,无论从气质到长相,都是最像朱棣的人,因此深得帝心。可以说朱高炽能最终被确立为继承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好儿子的光。
曾经有一段时间,朱棣对储君的人选十分摇摆。长子背后有文官集团支持,而次子背后则站着整个勋贵集团。两个儿子一个能文,一个能武,可以说各有千秋。而最终让这件事一锤定音的人,则是大才子解缙。

解缙是大明第一任内阁首辅,才华横溢,深受朱棣信任。关于储君人选问题,朱棣也询问了解缙的意见。面对这个敏感话题,解缙也没有犹豫,旗帜鲜明地支持了太子朱高炽。而他给出了的理由就三个字“好圣孙”!
答案虽然简单,但却让朱棣有柳暗花明的感觉。长孙是自己最看好的后辈,有朝一日如果这个孩子能继承皇位,朱棣是十二万分的满意。既然如此,传位给太子也不错。自己虽然不喜欢太子,但太子无论人品和才能都无可挑剔,将来继位也会是一代明君。如果这样安排的话,大明至少可旺三代。
结语
朱高炽从世子到太子再到皇帝,看似前程似锦,贵不可言,但各中心酸却是一言难尽。
自己的两位好弟弟一直觊觎自己的储君之位,因此不停在暗地给自己下绊子,甚至陷害自己;而皇帝老爹则一直偏听偏信,自己虽然一心为国,整日殚精竭虑,但却受累不讨好,经常被父亲责骂;在永乐皇帝驾崩前的一段时间,对太子朱高炽十分不信任,甚至将与朱高炽交好的重臣全部逮捕下狱。
朱高炽最终在文官集团的护佑和自己长子的面子下,磕磕绊绊地登上了皇位。登基后的朱高炽还是一如既往地仁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对曾经陷害过自己的人既往不咎,对当年被自己老爹迫害过的人给予平反。朱高炽虽然仅仅在位不到一年,但历史贡献颇高,并且与其子宣德帝朱瞻基,一同缔造了堪比西汉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朱高炽不仅腿脚不便,而且胖得连马都骑不上。戎马一生的朱棣,对这个儿子,实在是看不上眼,登基之后,拖了整整2年,不肯立太子。
但是,反复衡量的朱棣,最终还是违背了对朱高煦的承诺,选朱高炽做继承人。
他这一艰难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他最爱的孙子朱瞻基,还考虑到了明朝的传承、官员的意见。
朱高炽这20年的太子生涯,实在不好过。外有弟弟虎视眈眈,内有父亲刻意打压。然而,20年来,地位稳固,最终顺利登基,也不仅仅是靠生了一个好儿子。他也有着自己的大智慧。

朱棣在继承人上的纠结,要从靖难时期说起。
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第2年,朱棣起兵靖难。此后长达4年的时间里,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留守朱棣的大本营,当时还叫做北平的北京,而次子朱高煦,则跟着他一起出征。
在朱高炽镇守北平的日子里,朱高煦在朱棣身边,立下汗马功劳,并至少3次,救了朱棣的命。
- 1400年,白沟河之战,朱棣被包围,射光了箭,砍断了剑,眼看就要抵挡不住了。是朱高煦及时赶到,救他突围。
- 后来,朱棣兵败东昌,连大将张玉都战死了。又是朱高煦及时率军赶到,击退敌军,把他了救出来。
- 1402年,浦子口之战,朱棣实在打不过盛庸,军队也到了强弩之末。朱棣都开始打退堂鼓,准备议和退兵。还是朱高煦赶到,帮助他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