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古镇古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雕刻,走进古镇的古建筑群,就如同走进了雕刻的世界。在这里,除了“破冰雕”外,还可以从门楣、窗花上看到、葫芦、莲花、竹子等不同的雕刻。据当地人讲,从雕刻上可以看出每一家信仰的不一样,如家中有佛教标志的雕刻,就说明这家人信仰的是佛教。事实上,在龙溪古镇,有佛、道、回、基督教等几种不同教派,新晃的特产——蔡家牛肉干就是一百多年前迁入龙溪口的回教人家做出来的;古镇的福寿街上还保留着一栋清末民初一个德国传教士到龙溪口传教时所盖的福音堂。
在龙溪古镇,无论码头还是青石巷,无论风格独特的窨子屋还是形态各异的雕刻,都能让你感受到厚重文化的积淀,感受到古镇绵长的古朴气息与脉搏。携带古镇残留的余韵,也许你可以把视线从怀化的西南转向东北,把自己的足迹从新晃县转移到溆浦县,走进中国抗战名镇——龙潭古镇,感受另一座古镇的传说与精彩。
龙潭镇地处雪峰山北麓,溆浦县南陲,因“潭中有龙”而得名。相传三国诸葛亮平“南蛮”所筑的“诸葛城”遗址就在其地。龙潭早在宋代设堡,明代置巡检司,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使古镇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有清同治皇帝亲笔题写的百岁坊,有全国保存完好的百年氏族书院,有以泥塑和壁画著称的古寺庙、古祠堂、风雨桥、牌坊、古民宅等古建筑,有原始古朴的“蚕灯”、“喔嚯灯”、“鹅颈灯”,有古老的傩戏、辰河戏和木偶戏,令人眼花缭乱。1945年,抗日战争著名的湘西会战,在龙潭进行最后一战,中国军队终于将日本侵略者彻底打败,取得了蜚声中外的重大胜利,更是让龙潭成为一座闻名中外的抗日名镇。
从龙溪到龙潭,从丝路驿站到抗战名镇,从远古到近代,从昨天到今天,怀化古镇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历史、传说与文化,留给我们不只是古朴的建筑、精致的雕刻、幽深的青石巷和沉寂的石码头,也许更多的应该是古镇深深隐藏的复苏意识,是千年守望后的辉煌再现与崛起。
走进古村
在距离怀化会同县城45公里,距离洪江古商城30公里的地方,巫水像是故意转了一个弯,于是便有了被誉为“江南第一村”、“古民居建筑活化石”和“耕读文化完美典范”的高椅古村。古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端座于山水之间就像一把神气活现的“太师椅”,似乎随时等着四方宾朋前来拜访。
高椅古村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村落,保存有自明洪武至清光绪500年间的古民居建筑104栋。这些古民居建筑的自然选位符合古代《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建筑整体布局以“五通庙”为中心,呈梅花状外延分为老屋街、坎脚、大屋巷、田段、上下寨五个自然群落。西部俗称“老屋街”,主要为明早期建筑,北部俗称“田段”、主要为明晚期建筑,东部俗称“大屋巷”,主要为清前期建筑,南部俗称“田段”,分“上、下寨”,主要为清中晚期建筑。在这里,你看不到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丝毫痕迹,因为自古以来,村中就没有商店铺号,没有工场作坊,只有耕田读书的“耕读文化”氛围,颇有点与城市格格不入的味道。
高椅原名渡轮田,在唐宋以前,是一处古渡,始为少数民族(南蛮)所居。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威远侯杨再思的五世孙杨盛隆、杨盛榜落榜居高椅村。在随后的600多年时间里,高椅村发展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村落,尤其在清中晚期更是达到鼎盛,无论是民居的兴建规模和兴建水平,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今天走进高椅古村,就如同闯入了古色古香的古董世界,好像时光突然倒流,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古代。在这里,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等字样的匾额和楹联随处可见,做工精细的门花、窗花和桌椅几乎家家户户皆有,给人一种高雅别致、叹为观止的感觉,让人留连忘返。
穿行在古村忽左忽右的青石板巷,“耕读文化”的气息总是如影相随,仿佛有人始终在提醒你,应该到闻名遐尔的“清白堂”去看看。清白堂是清康熙年间建造的学馆,又称文学馆,是一个四面封火墙的单进三开间木质穿斗式两层楼房,至今保存完好。清嘉庆年间,老屋街贡生杨盛文把自家这栋住房改为学馆,开始只是进行家教,培养自家子弟。三年后,他家三个儿子同时考取功名,湖南广教谕赐“名魁之楚”的匾额,以彰教风。再过三年,杨盛文的三个侄子又同时进学,教谕又赐“美尽东南”的匾额,使其名声大震。据称,高椅村先后从“清白堂”考取举人3名、进士2名、贡生9名,其它廪膳生、秀才、干总等共计293名,堪称人杰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