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晾晒更加充分,农户丁大姐有时如赤脚“踏浪”般,在高粱粒上蛇形趟动,有时操着齿耙来回翻搅,有时拿着竹编簸箕颠晃过筛,虽然忙碌却笑意盈盈。而资深的高粱农户,不少已练就了“梭手干湿、口咬听声、眼观饱圆”的特技。
为了保证优质高粱的来源,茅台在仁怀市及毗邻地区建设高粱基地,酿酒所用的高粱全部来源于此。每年,有关部门都会对高粱基地进行全面检查,对基地环境和高粱进行采样检测。
而罗启勇等农户都晓得要用有机肥,因为“它是从酒糟里来的,用了能减少对土地的伤害”。在他们看来,高粱全身都是宝,除了高粱粒外,剥籽的高粱穗可以做扫帚,秸秆还可以卖给饲料厂。物尽其用,正是农户们勤俭持家之道。
种植高粱之余,罗修平有一份零工是去林间除草,他解释道:“把草除掉就不会跟树木抢水分。”而村里广播时不时发出“爱林护林”“不燃烧高粱秆、玉米秆”等呼吁,潜移默化中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一定的认识。据罗修强介绍,村里的家庭垃圾都由专人上门收取再统一处理,还有专人受薪打扫公共环境卫生。
高粱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企业+政府+基地+合作社或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好水、好土、好高粱,才能酿造纯正的茅台酒,才能保障高粱农户的长远收益,才能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孕育丰沃的水土之源、打造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
让高粱红生生不息
从2017年至今,伴随着高粱一年又一年的收成,罗启勇的三个孩子有的成了家、有的顺利完成学业、有的学得一技傍身,他深深感受到肩上的担子变轻了。罗修平则将卖高粱攒下的钱给儿子投资做生意、为家里添置新家电,他感慨道:“我想一直种下去。”
而这些年,也是田兴村发展转型的关键期。2017年,村里还有五十多户需要改造危房,有三十多公里道路需要硬化,有一百多户尚未喝上安全自来水……如今,房屋修缮好了、路通了、水也接上了。
“村里还建成了4个文化广场,提供各种健身器材供村民使用。”罗修强说道。居住环境变好了,家庭收入也稳定,高粱种植是农户的支柱性收入,但不是全部收入,田间管理的弹性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开展其他渠道的创收工作。而高粱种植年限和经验的积累,又令他们能更高效地完成种植工作。
“高颗大穗有光华,万垄参差斗晚霞。”高粱籽粒的饱满度,何尝不是农户对生活的满意度。而所谓的“经济”,按现代人的定义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若在中国古代,其意应为“经世济民”,即“治理世事,富裕民生”。通俗来讲,就是想方设法让民众过上好日子。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倘若打开贵州的地图,不难发现其被群山环绕。以前,当地有句谚语叫“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想在崇山峻岭间发展好经济,由古至今都是一个难题。而高粱种植似乎为贵州开辟了一个解题思路。
高粱作为酱酒生产和酿造的主要原料,可以成为贵州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指出,发挥赤水河领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要做优做精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快现代种业、特色优势杂粮、优质稻推广。
近几年,赤水河领域的茅台等高端白酒“飞入寻常百姓家”,甚至漂洋过海、声名远播。酒企们需要更多的高粱和更稳定的产能,进而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以工业反哺农业”,推动高粱种植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推动白酒的产区化。目前,高粱产业成为仁怀市农业产业的主导产业,该市探索出了“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订单种植、合同收购”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也发展成为中国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
作为白酒行业的领头羊企业,茅台在仁怀市、习水县、金沙县、播州区、汇川区等五县、市、区规划建设了98万亩茅台酒用高粱基地,年产能二十多万吨,每年带动近15万农户实现增收。而茅台酒用高粱基地的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或将成为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之路上的一大因地制宜的范本。
高粱种植的背后,稳定的合作模式给农户带来了安心,保质的种植方式给农户带来了信心,可观的交售收入给农户带来了开心。这也让他们与脚下土地的关系愈加亲密、和谐。而在一浪接一浪的高粱红下,生活的佳酿正在调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