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些流人来说,流放已经注定了他们的背井离乡与生死离别,到达流放地并不是苦难的结束,而是更大痛难的开始。从此,他们不得不开始另一种生活,并让这种生活继续下去。也许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将再也不能返回关内,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一段生死未卜的生活呢?

现存的宁古塔老建筑
三 旧 城
出租车在两边都是雪的乡间公路上飞奔着,大约一个多小时后,路边出现了一块写着“宁古塔将军府遗址”字样的牌子,车子拐进去,行不多远,在一个三岔路口看到一个宣传栏和几通新旧不一的石碑。宣传栏中镶有四幅清代将军的画像,他们是镇守宁古塔的吴巴海、沙尔虎达、巴海将军、萨咘素。道边的石牌共有三通,最早的是1981年立的“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近期的有2013年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两通石碑。

在宁古塔遗址

遗址中新立的文管石碑
看到一块歪歪斜斜钉在树干上的指示牌,上面用黑漆写着“古物藏馆”字样,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我们的车径直向村子里开去,见到村口有一群像是在等车的老乡,便停下车问路,有位老汉大声地说:“啥博物馆呢,不就是那个破院子嘛。别再往前开了,再开就进庄稼地了”。四周的人哄然大笑起来。在众人的笑声中我们开向不远处的一座大铁门紧闭的院落,院门没锁,只是院中没人,不时传来鸡鸭的叫声。门前堆着几块像是老旧建筑的构件,还有些意思,院墙上斜挂着一块木牌,上面的字迹已经看不清了,我端详了好一阵,才读出是“古物藏馆 ”几个字。看来这就是所谓的博物馆了,已经另作别用了,没法进去,我们只能在门前与石构件拍照留念。

在“古物馆”前
走在今天的宁古塔旧城,历史留下的痕迹已经不多了。一株百年老榆树,几通坚硬的石碑,它们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三百多年前这里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村外的宣传牌上这样写道:“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是宁古塔将军初建之时的原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以北管辖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清代初期北方的著名重镇。早在1616年以前,努尔哈赤就以宁古塔为东北部重要基地,领兵逐渐统一了东北诸部。1625年后,先后派牛录章京、昂帮章京、宁古塔将军驻守此城。从1636年到1666年直至迁至宁古塔新城,历时三十年。它是清代打击侵略者的重要前线瞭望所和指挥所。

将军府城墙残存部分
现存的宁古塔将军旧城遗址,为宁古塔将军旧城的内部,即文献记载的所谓‘石城’。实际上不是石筑城垣,仅为夯土城墙。该城形制虽为方形,但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是四个城角正对‘东南西北’,两个城门是东南、西北开。这种建筑布局是有意设计的,可能与滚动无常的海浪河水流地势有关,这虽然是比较合乎常理的,但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是比较少见的。从城墙纵剖面上可以看出,夯土夹层中留有一层4厘米的圆孔,这是在两层夯土中间有一定距离地横着摆设大量圆木杆朽后形成的,是起着拉筋加固城墙的作用。”
2013年新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背面这样写道:“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位于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西侧,原有外城,现仅存内城东,北部残墙三百余米。城墙土石混筑间层夹以木棍。旧城为后金(清)崇德元年(1636)至康熙五年(1666年)间,清初黑龙江流域的军政中心,清政府以宁古塔为基地,多次派兵至黑龙江、松花江一带,给入侵的沙俄以沉重打击。1666年宁古塔将军治所迁至东南二十五公里的新城(今宁安城)。城垣墙体及两侧各五米的范围为特别保护区,城墙内五米以外的全部区域为重点保护区;城墙外侧五至十五米为一般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四万六千余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