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说史:古人怎么过清明?除了祭祀与踏青,还有更多玩法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这是宋代词人晏殊笔下的清明:新社日燕子飞动,清明前梨花飘落,青苔点缀池塘,黄鹂的鸣声从树间传出,飞絮轻舞,春日渐长。踏青采桑斗草的少女们,赢得的是青春记忆,示人的是幸福笑容。
程颢的“不妨游衍莫忘归”,只是一份善意的劝告,其实,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流连忘返“迟归”一次又何妨?大家都是俗人,结伴出城,疯狂一天又如何?所以,杭州城外,才会有南宋诗人吴惟信笔下游人如织的西湖胜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的这首《苏堤清明即事》,不从具体实景入手,而是借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就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的情景送入读者眼帘。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这一切,都是因为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春光对人的吸引。
清明游西湖,在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眼中,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欧阳修笔下的西湖,并非杭州西湖,而是颖州(今安徽阜阳市颍州区)西湖。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还特意绕道颍州,故地重游。欧阳修对颍州西湖可以说是深情一片。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欧阳修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终于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十首《采桑子》。上面的那首《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即为其中之一。这首词描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
诗圣杜甫笔下的《清明》则是:“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此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年),是当年唐代长沙清明节的真实写照。
清代的乾隆皇帝,也写了首《清明》诗:“轻暖轻寒杏酪天,绯桃绿柳斗芳妍。殷殷午夜方祈雨,忽忽春风又禁烟。新种恰宜浸浅水,嫩苗已看茁平田。望云未释中心愿,任取儿童放纸鸢。”写的是清明野望,烟雨帝都,稚子游乐,春意田园的太平胜景,或许,这样的情景也许并不真的存在,只是他心中的“理想国”而已,但是,却也透露出清明时节的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