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耐心有限,焦虑的小鹏,只能另起炉灶。2021年推出新车P5,定价只有十几万,相当接地气。
小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以低价换销量。然而随着比亚迪、广汽在平价电动车的入局,P5的优势越来越弱,销量放缓。
性价比路线行不通了,何小鹏又宣布要将小鹏“整体毛利率提升到25%以上。”
为此,小鹏推出了G9,迄今为止价格最高的车型。
然而,连小鹏自己也说不清,买它车的都是什么人。
从G9的定价也能体现,它硬生生把价格区间拉成理想L8的两倍,30万到50万都有。
这是个尴尬的价格。不选配的人,说它是“平民车”;选配的人,说它是“高端车”。
从G3到G9,产品线越来越混乱,焦虑的小鹏变来变去,哪个人群都没打透。
相比之下,蔚来、理想的目标人群一直很清晰:中产群体,而且各有特色。
蔚来,走的是高端科技感,一些细节像极了特斯拉。
理想,走的是豪华配置风,就是要解决用户“里程焦虑”。
原本打的是亲民牌,到最后,小鹏却谁也讨好不了。
“硬核”的小鹏,路走错了?
虽然暂时被同行拉开差距,但其实小鹏一直是最硬核的一个造车新势力。
从诞生之初起,它给外界的印象就是死磕技术。
这个印象的由来,也跟当时的环境有关。
2014年,特斯拉宣布开放自己的专利,一年之后,蔚来、小鹏等随后纷纷成立。
时间点如此紧密,一度被人质疑:中国的新能源车成立,还是靠抄外国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