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思维刚开始兴盛的时候,O2O是最炙手可热的概念,几乎万物皆可O2O。当时涌现出了一批互联网思维的洗车品牌:线上下单,然后有人来上门给你洗车,费用(在补贴后)还比你自己去洗车更便宜。这么做,也许会让线下的一些“传统”洗车行生意受损,但是却无法消灭它们——大不了歇一段时间再出来就行了,而烧出来的竞争优势总归是无法持续的。
![](http://imgq8.q578.com/ef/1117/287f5ca50f357872.jpg)
战争迷思
“战争”是互联网思维者最爱挂在嘴边的词。“All in”“宣战”“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打赢这一仗”或类似的语言这些年来可谓耳熟能详。战争的实际表现也是非常惨烈的:比谁价格更低、烧钱更狠,基本都属于自残。战争结束后,输家或退场,或被赢家吃掉,而赢家也只能说是“惨胜”。
这种对战争的酷爱是从前面的寡头思维中延续出来的:既然行业内最后只能剩下两三家,那么第一要务就是干掉竞争对手。别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是杀敌一百自损八千,只要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接受。
然而,在“改造”或“颠覆”传统行业的过程中,这种战争思维往往会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互联网思维者都有个思维定式,就是认为自己和传统行业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同样是卖坚果,恰恰属于传统行业,三只松鼠就属于互联网行业。用这个思维定式去“打仗”,常见的结果就是搞不清敌人到底是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区团购:这个赛道最初是一些创业公司在做,做出些名堂后引起了巨头的注意,滴滴、美团、拼多多均砸重金入场。程维的豪言“投入不设上限,全力拿下市场第一名”声犹在耳。
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所有巨头全都在烧光钱后偃旗息鼓,一个胜利者都没有。
社区团购表面上是一个赛道,实际上却是在零售这个大体系之内、生鲜及日用品零售的小分支里。社区团购作为一种商业模式,需要和整个体系内的各种模式去竞争,而且社区团购在整个体系里的分量还极其微小。程维的对手不是王兴和黄铮,而是超市、便利店、菜市场乃至小贩。用通俗的话说:消费者在哪买不是买呢?
可是,程维、王兴、黄铮们受思维定式的束缚,没有搞清楚敌人在哪。他们还觉得彼此之间搞死几个,剩下来的就是胜利者了,于是就不计成本地烧钱补贴用户、争抢团长、明争暗斗。事实证明,战争只是一种错觉——由于商业模式上的竞争力不足,社区团购还没有等到几大玩家之间分出胜负,就几乎“团灭”了。
![](http://imgq8.q578.com/ef/1117/5fa6b05ad54b66e6.jpg)
技术迷思
互联网思维者之所以经常不把“传统”玩家当对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自己有技术和数据上的优势,可以对传统玩家实施降维打击。“每一个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的自信也来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