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财经新势力#
用互联网思维“把每个行业都重做一遍”的努力,多数以失败收场,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八大迷思”
文 | 余乐
编辑 | 谢丽容
几年前,我和一家即时配送公司的公关经理见面。当我说起“我们很关注物流行业”的时候,对方颇感委屈,立即纠正道:“难道我们不是互联网行业的吗?”
我想了想,也难怪人家如此介意。那些年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的估值属于典型的“双标”:同样一家公司,如果被认为属于传统行业,那么利润再高也是“缺乏成长性”,而只要能贴上“互联网公司”的标签,马上就会插上“市梦率”的翅膀,哪怕亏得一塌糊涂,估值仍可高入云端。
几年过去了,互联网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每况愈下:阿里、腾讯等大厂们市值大幅缩水,每日优鲜、逸仙电商等新股上市或上市不久即破发,一路下探。还有一些原本紧锣密鼓筹备首次公开募股(IPO)的公司相继推迟计划。那些八字还没一撇就估值多少个亿的初创公司更是踪影全无。
与之相伴的是,人们在谈及互联网行业时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近一段时间我见了几个投资人,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现在只看‘硬科技’”——这是一个新词,指的是芯片、新材料、生物技术等等。
为什么要强调是“硬”科技呢?
既然有“硬”科技,那就有对应的“软”科技,或者——更直白点儿说,就是“伪”科技。过去十多年,科技这个概念一直属于“TMT”范畴,往往会和互联网混为一谈。现在投资人说“只看硬科技”,言外之意就是,互联网已经不太算科技了,估值上享受的“双标”也不复存在了。
与互联网的光环一起破灭的,还有“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行业鸡犬升天的那些年,无论是卖牛腩的雕爷、卖煎饼的赫畅,还是卖成人用品的马佳佳,无不把互联网思维挂在嘴边,并且凭这五个字生生把原本平平无奇的商业模式包装成了颠覆行业的革命性创举,从而成功地掏空了投资人——而不是消费者的钱包。
在互联网思维的极盛期还曾流行这样一句话:每一个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这在当时曾让不少人热血沸腾,现在看来充满了傲慢与无知。就拿卖菜这件事来说,无数想要“重做一遍”的互联网思维者各种折腾,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前置仓玩得风生水起,赔光投资人的钱后就一哄而散。他们原本想要“降维打击”的对象——菜市场倒是仍然活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