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它是曾经对过,现在错了,还是从来就没有对过,抑或终有一天会证明自己是对的?
市面上对“互联网思维”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每个声称自己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具体的想法也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归结下来,所谓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就是用互联网行业的做法去做其他行业,把线上的模式复制到线下。无论是“降维打击”也好、“赋能”也罢,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这么多年下来,号称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的人,成功者不多,失败者则不胜枚举。
这些失败案例有不少共同的败因,我将其总结为“互联网思维”的“八大迷思”。
流量迷思
互联网行业的一大特点是流量为王。无论是淘宝、微信,还是抖音、快手,无不以流量起家,靠流量变现。于是,用互联网思维做线下行业的人也就把流量思维复制到了线下,但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互联网的流量为王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流量入口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手机里装不了太多应用,其中常用的更是有限。一个人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用惯了一种应用,往往就很难再改用别的,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用户黏性。在这个前提下,无论烧钱也好、地推也罢,只要把流量带起来、坚持住,就大概率有变现的那一天。
用这种逻辑去做线下行业,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滴滴、美团。但是,无论打车还是外卖,其流量的入口还是在线上。线下的部分只是完成履约而已,互联网的流量思维仍然有效。
不过,在真正的线下世界里,“流量入口”是无限的。每一个实体的超市、餐厅、菜市场都是一个流量入口,消费者换起入口来没有任何成本,而且还有尝鲜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靠互联网打法堆出来的、不自然的流量是十分脆弱的。
补贴迷思
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世界里,烧钱补贴是短时间内提高流量的不二法门。拼多多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异军突起,抢走淘宝的不少市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把补贴的玩法运用到了极致。于是,互联网思维者也往往喜欢把这一套复制到线下。
陆正耀时期的瑞幸咖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老陆当年就是靠“融资、烧钱抢客源、买车扩规模”的方式“烧”出了神州租车。在创立瑞幸之后,他又把这套成功经验移植到咖啡行业,其补贴花样之多、力度之大可谓轰动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