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时,中国城镇化率只有10.64%,仍旧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到了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成为标志性的转折点。
但与发达国家80%的城镇化率相比,差距还很大。尤其是国内各个省份、重要城市的城镇化率,也存在巨大差距。

若以60%的标准来看,上图中25个省份中,只有广东、江苏、浙江、辽宁、福建、内蒙古、山东、湖北、黑龙江等9个省份是超过60%的。
像河南、四川、安徽、广西、贵州等中西部省份,城镇化率都还在50%上下,与全国水平还有差距。
而全国仅有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加上广州、南京、沈阳、太原、兰州8个城市的城镇化率,是超过80%的。
当然,在上图中的25个省会城市,城镇化率都已经超过了60%,也得益于近些年的“抢人进城”政策的普遍落地。
今年初,公安部公布数据显示,“十三五”规划制定的1亿人落户城市任务提前完成,“抢人大战”功不可没。
而按照“十四五”期间实现65%的城镇化率计算,未来5年还将有约1亿人落户城市。若按照发达国家80%的城镇化率计算,未来还有约3亿人进城,空间巨大。
城镇化红利,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3
未来5年,中国的区域经济又呈现什么样的格局?
报告中提及: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首先要理解这个“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举例说明就很简单了:
区域重大战略,即以城市群或经济带为载体的战略,比如粤港澳大湾区。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即以城市协同发展为载体的战略,比如成渝双城经济圈。
主体功能区战略,即以中心城市都市圈为载体的战略,比如刚刚获批的南京都市圈。
这是一个“城市群——双(多)城协同——中心城市都市圈”的体系,层次感清晰明了。
但在具体的区域发展战略上,并没有新提法。
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都是近些年确定的国家战略,稳步推进。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快速发展,更是每年都会提及的战略,执行层面并没有新的举措落地。
但这反而表明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区域城市格局,已经全然定局。
船长将这一整体格局称为“两带四极多中心”。
“两带”即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主的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沿线的城市所组成的经济带,但后者目前来看尚未成型。
“四极”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

2月底,国家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极”,也是成渝地区首次作为第四极的身份亮相。
“多中心”即多个重点中心城市,如西安、郑州、南京、合肥、济南、长沙、武汉等中心城市,都可带动周边都市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