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孔子二十世孙。建安十三年(208年)8月,曹操托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全家。我感觉这些不孝的话更象出自祢衡之口,安排到孔融身上,是诬陷,是莫须有的罪名。孔融“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家风传承,不会长大突然变了性。其实看看孔融死时,曹操当时做了什么,就知道了: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这是仿萧何的做法,却又董卓当年的作派。
附上裴注《三国志 崔琰传》引魏氏春秋中的孔融之死:孔融死于出使孙权时诽谤曹操。不孝的罪名是死后补上的。
魏氏春秋曰:袁绍之败也,融与太祖书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太祖以融学博,谓书传所纪。后见,问之,对曰:“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十三年,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坐弃市。二子年八岁,时方弈棋,融被收,端坐不起。左右曰:“而父见执,不起何也?”二子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者乎!”遂俱见杀。融有高名清才,世多哀之。太祖惧远近之议也,乃令曰:“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此州人说平原祢衡受传融论,以为父母与人无亲,譬若鲊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馀人。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诸军将校掾属,皆使闻见。”
《后汉书》赞道 :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
直辔安归,高谋谁佐?杨修也为孔融赏识结交,孔融之死肯定让杨修愤懑不已。
王夫之说:“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士气灰,不是士气绝。徒然有华歆贾诩之辈,也有荀彧杨修之士。

建安十三年八月曹操杀孔融,冬败于赤壁。刘备势力大增
荀彧之死
荀彧出计谋、荐人才、居中妥治,帮了曹操大忙了,与其说荀彧对曹操是忠诚的,不如说荀彧期待曹操能忠于汉室。《后汉书 荀彧列传》赞“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迹疑心一。”
《后汉书 荀彧列传》建安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也开始死心了,辅助曹操态度消极,称病。
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宴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嗯,曹操告诉荀彧,我这里没有你的饭了。曹操想当国公的心进入疯魔状态了。
裴注《三国志 荀彧传》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魏氏春秋曰: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咸熙二年,赠彧太尉。彧别传曰: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
陈寿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裴松之的评论:
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陈氏此评,盖亦同乎世识。臣松之以为斯言之作,诚未得其远大者也。彧岂不知魏武之志气,非衰汉之贞臣哉?良以于时王道既微,横流已极,雄豪虎视,人怀异心,不有拨乱之资,仗顺之略,则汉室之亡忽诸,黔首之类殄矣。夫欲翼赞时英,一匡屯运,非斯人之与而谁与哉?是故经纶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动于嶮中,至于大亨,苍生蒙舟航之接,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及至霸业既隆,翦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於当年,布诚心於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谓之未充,其殆诬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