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荀彧忧死,还是饮药死?是助曹还是助汉呢?这个问题的认识自在人心。荀彧当年离开董卓袁绍,选择辅助曹操,平定了北方,对天下苍生安危是有功绩的。荀彧建议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当是存念汉室有可兴的机会吧!当曹操篡位日趋明显之时,以身殉节,是谓大义。
对于荀彧来说,肯定不会琢磨把曹操赶下台的事,曹操基业凝聚着他的心血,是他兴汉室的希望所在。事不成,唯有死。

建安十七年,荀彧死,生平助操扶汉,平定了北方。
崔琰毛玠之死
荀彧死了,次年曹操野心得以继续外放。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这时轮到崔琰死了,死得还挺冤枉。
裴注《三国志 崔琰传》: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襃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於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魏略曰:人得琰书,以裹帻笼,行都道中。时有与琰宿不平者,遥见琰名著帻笼,从而视之,遂白之。太祖以为琰腹诽心谤,乃收付狱,髡刑输徒。前所白琰者又复白之云:“琰为徒,虬须直视,心似不平。”时太祖亦以为然,遂欲杀之。乃使清公大吏往经营琰,敕吏曰:“三日期消息。”琰不悟,后数日,吏故白琰平安。公忿然曰:“崔琰必欲使孤行刀锯乎!”吏以是教告琰,琰谢吏曰:“我殊不宜,不知公意至此也!”遂自杀。
崔琰本来是帮曹操称国公说话,事佳耳,会当有变时。结果曹操以“生女耳”的耳是不满意的态度,误解了崔琰。曹操堪为文字狱的典范,罚琰为徒隶,继而感觉崔琰不服,赐死。死既然可以是赏赐,自然也可以是自杀。如同荀彧之死。历史任人打扮,妆后之容却也大致可见。
和杨修不同,崔琰是挺成立曹丕为世子的。原因是崔琰和曹植是亲戚(其兄女,是植妻,后来被赐死的那个。)有意思吧,高人!和杨修不一样的。
裴注《三国志 崔琰传》“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於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曹丕)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迁中尉。
因为耳这个语气词。曹操把忠心帮他儿子曹丕的人,也杀死了,崔琰破坏他当国公的美好心情了。着实令人叹息。
曹操杀儿媳,仅因衣绣,就是警告人们不要和曹植走得太近,行事乖张。杨修仿佛曹操肚里蛔虫,会看不明白这事?杨修不是不够聪明,不是性格问题,就是看不惯。瞅你咋了?杨修的作死和祢衡孔融比,还是温和的很。
四、杨修小传
好了,回顾下杨修的英雄事迹。
杨修小传001 都是好孩子,不是一个杨氏子
首先,下面故事的杨氏子,并非杨修。因为孔君平是孔子26代孙,东晋时人。但这故事被广泛用到杨修身上,唉,用点心呀!
《世说新语·捷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非杨修故事)
杨修小传002 三国三狂士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都许县。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杨修老爹与曹操生隙,称病。
建安二年,袁术称帝,曹操托联姻之罪下狱杨彪。孔融助力出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