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邺门和答教的事:《任城陈萧王传》斐注引《世语》云:“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于至门,不得出而还。修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修遂以交构赐死。”“修与贾逵、王凌并为主簿,而为植所友。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预作答教十余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
答教事:《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杨修: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脩。
建安二十二年之前,杨修参与立嗣之争。一说如《三国志》杨修是主动的: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一说如《典略》是杨修被动的:“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又是时临菑侯植以才捷爱幸,来意投脩,数与脩书……其相往来,如此甚数。……植故连缀脩不止,脩亦不敢自绝。”认为杨修出于友情和无奈,被曹植带累了。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uf/f02364af5a3703c1.jpg)
从杨修回复曹植的书信中,能看出他依然传承家风的理想志向,帮助曹植自然是愿意的,毕竟曹植和曹操的风格迥异。《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立嗣之争初期,杨修们是有成效的。曹丕登位就杀了丁仪、丁廙兄弟,也能略见一斑。哪有什么岁月静好,许多人尽力了,只是他们失败了。
《典略》脩答曰:“不侍数日,若弥年载,岂独爱顾之隆,使系仰之情深邪!……仲尼日月,无得逾焉。脩之仰望,殆如此矣。是以对鹖而辞,作暑赋弥日而不献,见西施之容,归憎其貌者也。伏想执事不知其然,猥受顾赐,教使刊定。春秋之成,莫能损益。吕氏、淮南,字直千金;然而弟子钳口,市人拱手者,圣贤卓荦,固所以殊绝凡庸也。今之赋颂,古诗之流,不更孔公,风雅无别耳。脩家子云,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若此,仲山、周旦之徒,则皆有愆乎!君侯忘圣贤之显迹,述鄙宗之过言,窃以为未之思也。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铭功景锺,书名竹帛,此自雅量素所蓄也,岂与文章相妨害哉?辄受所惠,窃备矇瞍诵歌而已。敢忘惠施,以忝庄氏!季绪琐琐,何足以云。”
文质彬彬的这帮君子,没有斗过吴质贾诩这帮小人,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越接近权力和利益的核心,道德越薄如纸。
杨修小传005 杨修之死,从心从家风
孔融荀彧崔琰之死,怎么会让杨修无动于衷。重要的是曹操野心愈演愈烈。是可忍孰不可忍!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曹丕为世子。
之后有了司马门事件: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关于杨修: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续汉书》:“人会有白修与临菑侯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彰。太祖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
无法考证杨修是否陪同曹植一起闯司马门,事不小,较之曹操称王行天子礼,还差远了。杨修肯定是看不惯的。
曹植闯司马门是不可思议的事。是不是杨修鼓动的?杨修是否要借曹植彰显曹操篡汉之心,败毁曹操名声,引发朝野震动,也不可考。估计他们都不是笨人,不作胡乱猜测了。
建安二十四夏,鸡肋口令事:
《三国志 武帝纪》裴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今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