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越来越引发大家的重视
尤其是在夏秋两季
食源性疾病多发
那么,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它由什么引起、有哪些表现?
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的各种致病因素经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
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的症状: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
但有些食源性疾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脏器损害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
1、细菌性感染
2、病毒感染
3、寄生虫感染
4、化学性中毒
5、动植物性毒素中毒
此外,也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容易引发中毒的食物:除了常见的感染性食源性疾病,家庭还应防范以下常见的食物中毒或认识误区。
1、四季豆
四季豆中毒的原因是由于加热不彻底,没有彻底破坏其含有的皂甙和植物血球凝集素等天然毒素。四季豆中毒可防可控,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烧熟煮透。
2、发芽土豆
土豆发芽后皮肉变绿时,其含有的龙葵素含量就会增加,食用后会引起中毒。土豆生芽过多或皮肉大部分变黑、变绿时就不能食用。土豆应贮存在低温、通风、无直射阳光的地方。
3、野菜
误采、误食、一次进食量过大或制作不当是引起野菜中毒的主要原因,多发生在郊区和农村地区。常见种类有毒芹菜、蕨菜等。不采、不吃不认识的野菜、野果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4、毒蘑菇
野生蘑菇中有毒和无毒的品种外观相似,肉眼鉴别困难。毒蘑菇的毒性成分复杂,中毒表现多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无特效疗法,毒蘑菇中毒是我国引起死亡最多的一种食源性疾病。切记不可依靠颜色和颜值来分辨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千万不要采食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预防食源性疾病应遵循“食品安全五大要点”,“食品安全五大要点”是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发布的,适用于食品加工、餐饮单位,特别是家庭厨房。主要内容如下:
1、保持清洁
勤洗手:加工、制备食物之前,制备食物过程中,处理生的肉、禽、海产品、蛋和菜之后,如厕之后,接触宠物、处理垃圾之后,以及处理熟食之前和吃饭前,都要洗手。洗手时要使用流动安全的水,然后用纸巾或干净的毛巾擦手。
餐具和厨具要清洁:清洗餐具和厨具时,用流动安全的水冲洗、晾干,并经常蒸煮消毒。厨房环境要清洁:保持厨房空气流通,地面、洗菜池和冰箱内外要清洁;洗碗布、抹布用后,要及时彻底清洗,并经常更换。
2、生熟分开
生熟食物要分开:生的肉、禽、蛋、海产品、蔬菜等要用塑料保鲜袋、纸袋或适宜的容器装好后放在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底层;可以直接食用的乳制品、熟肉制品、罐头、饮料和水果等要放在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的上层;冰箱中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厨具、容器要生熟分开:处理食物的案板、刀具要分开使用,用后要分别清洗干净。
3、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
烹调要煮熟、烧透:正确的烹调方法和适当的温度,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有害微生物,烹调食物的温度达到70 有助于保证食用安全。因此,加工肉、禽、蛋、海产品等食物时要煮熟、烧透,尤其是烤肉、肉馅、大块的肉和整只鸡等。如果用小火,由于温度低,就必须延长时间,即“小火慢炖”。